[实用新型]一种斜插式外取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1980.6 | 申请日: | 200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6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桂林;苗伟;杨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惠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11/00 | 分类号: | C10G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3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插式外取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斜插式外取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石油化工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外取热技术均是利用水为介质,将高温催化剂冷却产生蒸汽。取热管在取热器内的布置是垂直的,取热管有光管与翅片管两种,翅片长度方向与管子中心线一致,取热管在外取热器内可以布置多根,管内介质如汽水采用自然循环。取热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内管中充满水,是下降管,外管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充满汽水混合物,是上升管,外管焊接在外取热器的上封头。
上述垂直式外取热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取热管较长,最长可达十几米,中间需焊接,焊缝越多,泄漏的可能性就越大,给安全运行带来危害;
2、由于翅片高度不能太大,太大将影响取热管之间催化剂的均匀流动,因此布置的受热面较小;
3、由于外取热器内催化剂流动的净截面积大,所需推动催化剂流动的压缩空气量也较大,运行费用较高;
4、一旦发生取热管泄漏,更换取热管比较困难;
5、装置扩大生产,必须更换外取热器,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垂直式外取热器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斜插式外取热器,该取热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热系数,减少焊缝,提高外取热器安全性,使其长周期可靠运行,减少制造工作量,缩短制造周期。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斜插式外取热器是在取热器筒体内从上到下排列有5~20列取热管单元,每列取热管单元与水平方向同呈7~15°夹角排列,每列取热管单元在相同夹角下可并排设置5~10根取热管,取热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内管净截面积与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截面积之比为1∶1,每根外管上均布方型或圆型肋片且与汽水联箱连通,每根内管与水联箱连通,汽水联箱和水联箱的端头焊接有法兰且与设置的5~10根取热管共同组成一组取热元件,取热元件设置在取热器筒体外并与所列取热管单元列数相等;在取热器筒体外另一侧取热元件之间设有观察孔,取热器筒体镶嵌隔热衬。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1、在同样取热负荷的情况下,缩小了设备外形尺寸,便于安装,可减少钢材用量25%。
2、为取热负荷大型化,外形尺寸小型化,外取热器设计开辟方向,可节约运行费20%。
3、便于系列化设计制造,更便于装置扩能改造,可节约投资23%。
附图说明
图1是斜插式外取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上述图中:1-水联箱;2-汽水联箱;3-肋片;4-外管;5-内管;6-取热器筒体;7-隔热衬;8-法兰;9-观察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斜插式外取热器是在取热器筒体(6)内从上到下排列有5~20列取热管单元,每列取热管单元与水平方向同呈7~15°夹角排列,每列取热管单元在相同夹角下可并排设置5~10根取热管,取热管由内管(5)和外管(4)组成,内管(5)净截面积与外管(4)和内管(5)之间的环形截面积之比为1∶1,每根外管(4)上均布方型或圆型肋片(3)且与汽水联箱(2)连通,每根内管(5)与水联箱(1)连通,汽水联箱(2)和水联箱(1)的端头焊接有法兰(8)且与设置的5~10根取热管共同组成一组取热元件,取热元件设置在取热器筒体(6)外并与所列取热管单元列数相等;在取热器筒体(6)外另一侧取热元件之间设有观察孔(9),取热器筒体(6)镶嵌隔热衬(7)。
工作时炉水通过水联箱(1)进入取热管内管(5),再通过内、外管(5、4)之间的缝隙返回汽水联箱(2),如此循环即达目的。在同样取热负荷的情况下,缩小了设备外形尺寸,为取热负荷大型化、系列化设计制造提供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上、下排列的5~20列取热管单元、并排设置的5~10根取热管与取热器筒体(6)直径有直接的关联,应采用优化设计、合理配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惠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洛阳惠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19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