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泡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3051.9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67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唐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传辉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4174河南省焦***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泡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消除液体中的泡沫的专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氧化铝生产中所使用的消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工厂中,要利用真空来过滤浆液,浆液是指含有固体微粒的液体,使液体和固体分离。尤其在氧化铝的生产过程中,过滤氢氧化铝时,氢氧化铝浆液经过平盘、立盘等真空过滤机,吸出碱液得到氢氧化铝,使氢氧化铝与碱液分离,碱液进入液封槽。但在真空过滤机抽出碱液的同时也吸进了大量的空气,从而使碱液产生了大量的泡沫。液体变成泡沫体积会增长六、七倍,甚至十多倍,而泡沫自身消除的速度非常慢,泡沫累积在液封槽内,经常造成冒槽,即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碱液的浪费,同时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具体说,目前技术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①液封槽小自然消泡时间不足,如果槽子加大占用空间太大,投资费用高。
②泡沫接触空气的面积越大自然消泡的速度就越快,如果加大槽子的直径造成占地面积太大,投资费用高。
③在槽顶部加装喷淋,通过将碱液喷射到泡沫上达到加快消泡的目的。但槽顶部面积有限,安装喷淋的数量也有限,喷淋少了消泡效果差;若喷淋孔加大,增加了流量,又会造成大量送出的碱液作为喷淋液回流到槽内,从而增加了流程的负荷。由于喷淋孔和喷淋量无法增加,所以消泡效果一直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消泡速度快、效果明显、不需外部动力成本较低的消泡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槽体,在其内至少设有两块横板,横板交错设置构成S形横向通道,且在每层横板上分布有喷淋小孔。
沿液体流动方向,在每层横板的末端纵向设有液位板。
每层横向通道的后端均纵向设有挡板,且沿液体流动方向,挡板位于液位板的前方,且挡板的下沿低于液位板的上沿。
在每层横向通道中均设有铁网。
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料管和液封槽,进料管插入液封槽中,液封槽与消泡箱中横向通道的进口相连接。
进料管的数量为至少一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消泡箱,体积小,结构简单,不需外部动力具有易制造易维护等优点。该装置能消除90%以上的泡沫,解决了因冒槽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碱液浪费和劳动强度增加等问题。并且喷淋孔数量和喷淋流量能扩大几十倍,喷淋用的液体是进入消泡箱的液体,这样就解决了液体回流的问题。为进一步增加消泡效果,在每层横向通道中安装了的铁网,经过与泡沫的摩擦,就能消除大量的泡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槽体,在其内至少设有两块横板5,横板5交错设置构成S形横向通道3,且在每层横板5上分布有喷淋小孔6。它包括进料管1和液封槽2,进料管1插入液封槽2中,液封槽2与消泡箱中横向通道3的进口相连接。
进料管1的数量为至少一根,如图2中所示,进料管1为两根。
在每层横向通道3中均设有铁网4。沿液体流动方向,在每层横板5的末端纵向设有液位板8。每层横向通道3的后端均纵向设有挡板7,且沿液体流动方向,挡板7位于液位板8的前方,且挡板7的下沿低于液位板8的上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含有泡沫的液体通过进料管1进入液封槽2。液封槽2隔离空气,防止空气的吸入,同时也对液体起到缓冲的作用。液体通过液封槽2进入到横向通道3。
由于比重不同,在横向通道3中,泡沫将向上运动,而液体将向下运动。
在每层的横向通道3中,均设置有铁网4,铁网4位于横向通道3的上方,同时铁网4可以在横向通道3中多重设置。含有泡沫的液体经过铁网4的摩擦,能够消除一定的泡沫,同时铁网4阻碍了泡沫的通过,延长泡沫的停留时间,使消泡更加充分。
经过铁网4的摩擦后,横板5上分布有数量很多的喷淋小孔6,下方的液体通过喷淋小孔6喷在了下一层横板5上方的泡沫上。而多层横板5的设计在不增加占地面积的情况下,可增加数倍泡沫接触空气的面积和喷淋小孔6的数量,从而起到迅速消泡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传辉,未经唐传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30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