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量节水防滴漏水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4047.4 | 申请日: | 200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00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贾振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振海 |
主分类号: | G01F1/05 | 分类号: | G01F1/05;G01F3/20 |
代理公司: | 四平市新时代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石岱 |
地址: | 136000***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量 节水 滴漏 水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表,具体的说是一种分量节水防滴漏水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的技术中,供水单位在用水计量时大多是采用机械式的水表来计量广大用户的用水量,尽管该种水表的出现解决了用水计量的问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当过水速率小于每小时用水量7升左右时,水表就起不到计量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供水阀门以一滴一滴向外滴水的方式过水时,机械式的计量水表就无法计量用水量,一些人经常利用滴水不能计量而故意采用该种方式窃水用,从而给供水单位造成了具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人们曾试图在阀门上作文章,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防滴流的水龙头,但该种产品由于结构的不合理,也经常由于机械的故障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特别是无法被供水单位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采用该产品经常是要更换用户家中的水龙头,而对于目前家庭装修很豪华的用户来说,水龙头除了其使用价值外,外观也非常的讲究和美观,价格也很昂贵,将这么好的水龙头换下来,用户是不认可的,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方便实用,易于推广应用的节水防滴漏水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和使用方便、分量节水防滴漏的新型水表,它没有改变现有水表的整体结构,只是在水表的出口端设置一个防滴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水表包括一个水表主体,它还包括一个防滴漏装置,所述的水表主体的出水口端带有一个蓄水室,防滴漏装置设置在水表主体出水口端的蓄水室内。
所述的蓄水室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过水通道,蓄水室的顶端连有出水口压盖,并通过压盖O型密封圈密封。
所述的防滴漏装置由防滴漏装置主体、蓄能储备橡胶套、主开启关闭阀、副开启关闭阀、密封垫、橡胶套支撑架、内螺母、外螺母、密封圈构成,其蓄能储备橡胶套套装在带有橡胶套支撑架的防滴漏装置主体的外面,主开启关闭阀设置在防滴漏装置主体的腔体内,副开启关闭阀设置在主开启关闭阀内,密封垫和内螺母依次安装在防滴漏装置主体的左端,带有密封圈的外螺母安装在防滴漏装置主体的两端。
所述的主开启关闭阀由主开启关闭阀主体,设置在主开启关闭阀主体内的副开启关闭阀和套装在主开启关闭阀主体上的回位弹簧构成。
所述的副开启关闭阀包括挡片、滑动磁柱、密封垫、磁性定位环、凸起滤网塞,其滑动磁柱设置在主开启关闭阀主体的腔体内,挡片设置在主开启关闭阀主体出水端,密封垫、磁性定位环和凸起滤网塞依次安装在主开启关闭阀主体的左侧腔体内。
所述的防滴漏装置主体上带有水压互动孔,主开启关闭阀固定筋,沿圆周均分的多个固定筋构成主开启关闭阀的滑动腔道,对应的固定筋之间形成了主水流通道。
所述的主开启关闭阀主体的密封端带有一个环形的回位弹簧固定槽,设置挡片一端带有出水口,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有阶梯形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是将普通水表的出水口端根据节水原件结构的形状加工成一个蓄水室,其下部有一过水通道,在出水口端蓄水室内装有防滴漏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解决了现有普通机械计量水表对滴水不能计量用水量的问题,避免了供水单位因滴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节省了水资源。
2、本实用新型产品安装和使用特别方便,特别适合城市家庭和商业用户用水的计量,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分量节水防滴漏水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滴漏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滴漏装置组装剖示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主开启关闭阀主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1、2、3、4所示:该水表包括一个水表主体1,它还包括一个防滴漏装置2,所述的水表主体1的出水口端带有一个蓄水室3,防滴漏装置2设置在水表主体出水口端的蓄水室3内。
所述的蓄水室3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过水通道4,蓄水室3的顶端连有出水口压盖5,并通过压盖O型密封圈6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振海,未经贾振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4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