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免耕耙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4213.0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28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新富 |
主分类号: | A01B19/02 | 分类号: | A01B19/02;A01B23/02;A01B23/04;A01B25/00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天休 |
地址: | 132400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免耕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水田整地的免耕耙,属农业机械中的耕整地机具。
背景技术
现有水田整地,通常是先用翻地犁翻耕,凉干后再放水泡田,用水耙轮反复碾压,完成水田整地的翻耕、耙浆、平整等作业。这种传统的水田整地方法,均需要旱翻和水耙地两次作业,作业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次完成翻耕、耙浆、平整等作业的免耕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这种免耕耙,由主牵引杆、与主牵引杆活动连接的耙地船、与主牵引杆固定连接的横牵引杆组成,其特点是横牵引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有分牵引杆,分牵引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活动连接在耙梁上的连接套固定连接,在耙梁上设有至少1个微型犁铧,耙梁的两端分别套装有刮杆。
为了调节和固定耙地的深度,在耙梁对应的主牵引杆上固定连接有调节杆,调节杆上活动连接有螺杆、螺母,螺杆的下端与活动连接在耙梁上的连接环活动连接。
为了保证耙梁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在调节杆的另一侧还可活动连接有后固定杆,后固定杆的下端与活动连接在耙梁上的固定连接环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环与耙梁之间设有固定扣,以锁定耙梁不左右横向窜动;在分牵引杆另一端的连接套上还可分别设有卡口,在卡口对应的耙梁上分别设有卡柱,以锁定耙梁不旋转窜动。
为了固定伸出耙梁的刮杆的长度,在刮杆与耙梁之间设有固定调节钉。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选用现有的金属管材和通用零部件,并采用常规的工艺加工制作,容易实施。
这种免耕耙一机多能,带水作业,一次性可完成翻耕、耙浆、平整等三道作业工序,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省工、省时、省油;免耕耙作业灵活,可提前泡田,也可现泡现耙,操作方便,不论地块大小均可作业,无作业死角;可适用于黄粘土、沙土地、甸子地等各种土质的水田;使用这种免耕耙,可在解冻后及早蓄水,减少水的流失,可起到湿润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作业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节约水资源,工作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具有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牵引杆,2耙地船,3横牵引杆,4分牵引杆,5耙梁,6微型犁铧,7刮杆,8调节杆,9螺杆、螺母,10后固定杆,11固定连接环,12固定扣,13固定调节钉,14连接套,15连接环,16卡口,17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2,这种免耕耙,由主牵引杆1、与主牵引杆活动连接的耙地船2、与主牵引杆垂直固定连接的横牵引杆3组成,在横牵引杆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有左右分牵引杆4,分牵引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活动连接在耙梁5上的连接套14固定连接,在耙梁上设有8个微型犁铧6,耙梁的两端分别套装有刮杆7,刮杆与耙梁之间设有固定调节钉13。耙梁对应的主牵引杆上固定连接有调节杆8,调节杆上活动连接有螺杆、螺母9,螺杆的下端与套装在耙梁上的连接环15活动连接。在调节杆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有后固定杆10,后固定杆的下端与套装在耙梁上的固定连接环11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环与耙梁之间设有固定扣12。在左右分牵引杆另一端的连接套14上分别设有卡口16,在卡口对应的耙梁上分别设有卡柱17。
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按实施例,实施一台免耕耙,使用时,以手扶拖拉机为牵引动力,将主牵引杆前端与手扶拖拉机连接,并与铁脚等配套使用。人站在耙地船上,操纵手扶拖拉机,靠固定在耙梁上的一排微型犁铧进行耙地作业,耙地的深度靠螺杆、螺母9调节固定;耙地后拉出刮杆完成耙浆、平整作业。遇有陷坑或高埂时,可打开固定扣将微型犁铧向上翻转即可,越过后再放下,操作十分方便。经内部试用显示,这种免耕耙使用方便,作业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节约水资源,受到试用者好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新富,未经王新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4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