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间矩阵发光式立体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4387.7 | 申请日: | 200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5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昊;张昭遂;张禹;顾向南;徐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文昊;张昭遂;张禹;顾向南;徐东辉 |
主分类号: | G09F9/33 | 分类号: | G09F9/33;G09G3/3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002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间 矩阵 发光 立体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现有显示器的改进,公开一种空间矩阵发光式立体显示装置,属于显示仪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早期的固态体显示技术,主要采用一整块立方体水晶作为显示介质,在水晶中掺杂了稀土元素,当两束相干红外线激光在水晶内部的某空间点处相交时,它们将激发该点发光,目前这套系统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美国Enter LightSpace Technologies公司近年推出了DepthCube立体显示器,代表了固态体显示技术的较高水平。DepthCube的显示介质由20个液晶屏层叠而成,每一个屏的分辨率为1024×748,屏与屏之间间隔约为5mm;通过DLP技术将图像投影到某一液晶屏上,并高速切换显示屏幕和画面,再对每个屏幕采用“三维深度反锯齿”技术增强纵深感,令1024×748×20的物理体空间分辨率实现1024×748×608的显示分辨率。
但是由于液晶技术本身的限制,DepthCube显示器的视角宽度有限,对支持的软件和硬件技术要求较高,传输数据量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间矩阵发光式立体显示装置,克服了现有显示器视角宽度有限,技术条件要求苛刻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由静态空间矩阵、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构成空间矩阵发光式立体显示装置。
采用静态空间矩阵的方式排布点光源,空间矩阵由数块LED点阵上下叠加构成的,每块LED点阵是由若干个LED呈矩阵排列,放置于透明电路板之上制作而成,电路板和LED均采用全透明材料,能够将视角扩展为360度可见;
每个竖行LED的正极并联连接构成空间矩阵的信号输入端,每个横排LED的负极并联连接构成空间矩阵的信号输出端,控制电路经过驱动电路接空间矩阵的信号输入端和输出端。
控制电路中,锁存器U1~U16(74LS373)的输出端Q1~Q8经过驱动电路控制8×8点阵的一个方向的坐标。同理,锁存器的Q11~Q18通过驱动电路控制LED点阵的输入端J1~J8,Q21~Q28控制LED点阵的输出端-J1~-J8,这样用U1和U2通过逐行扫描的方式就实现了一块LED点阵显示图像,16个锁存器同时作用就使得八块LED点阵都显示,组成一个立体图像。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和进步:采用静态空间矩阵的方式排布点光源,显示的立体图像水平视角可达360度,垂直视角270度,结构简单,加工工艺方便,无需深度处理即可有强烈的临场感和现实感,生产成本较低。为主动发光式成像方式,在亮度、对比度和分辨率上都提高了图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间矩阵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LED点阵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原理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空间矩阵(1)由八块8×8的LED点阵(2)构成,相邻LED间距是7.52mm,每块LED点阵(2)是将LED放置于透明电路板(3)之上制作而成(参见图2),LED点阵中竖行LED的正极J1~J8从左到右并联后为空间矩阵(1)的信号输入端,横排LED的负极-J1~-J8从上到下并联后为空间矩阵(1)的信号输出端。
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两个3-8译码器YM1和YM2(74LS138)共同改组成4-16译码器,单片机(AT89S52)的P1.4~P1.7四个输出端用来控制这个4-16译码器YM1和YM2,译码器的输出信号是Y1~Y16,通过反向器接锁存器U1~16,译码器选择Y1则锁存器U1置入P2.0~P2.7的数,当译码器不选择Y1时,U1的输出保持原来信号不变。当译码器选择Y2、Y3、Y4....时同理。锁存器U1~U16(74LS373)的输出端Q经过驱动电路控制8×8点阵的一个方向的坐标。例如,锁存器的Q11~Q18控制LED点阵的J1~J8,Q21~Q28控制LED点阵的-J1~-J8,这样用U1和U2通过逐行扫描的方式就实现了一块LED点阵显示图像,16个锁存器同时作用就使得八块LED点阵都显示,组成一个立体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文昊;张昭遂;张禹;顾向南;徐东辉,未经刘文昊;张昭遂;张禹;顾向南;徐东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43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载体静压扩底桩
- 下一篇: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远程电子巡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