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频电刀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6467.6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89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金成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闫俊芬 |
地址: | 300384天津市南开区华苑产***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对人体组织直接进行切割、止血的高频手术电刀。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提出的要求,以高频手术设备为主的复合型电外科设备有了相应的发展。高频手术器械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设备。由于高频电刀是将高频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组织,故其安全性要求极为严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人体组织直接进行切割、止血的高频电刀。
本实用新型高频电刀,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所述电刀主机内设置主控制系统,主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及分别与微处理器控制系统联通的功率输出电路、信号跟踪采样电路、电刀笔控制电路、中性电极检测电路,烟雾吸附控制电路、高压直流电源电路;
信号跟踪采样电路包括输出高压检测、输出电压检测、输出电流检测电路;
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处理器、面板管理处理器、辅助控制处理器、波形发生器;主控制处理器接收中性电极检测、刀柄控制、面板键盘、温度控制、声音控制、脚踏开关控制、遥控刀笔控制各电路的信号,主控制处理器向辅助控制处理器提供控制命令;辅控制处理器向波形发生器提供控制命令,辅控制处理器接收高压电源电压控制、输出高压检测、输出电压检测、输出电流检测、状态继电器控制、量程继电器控制各电路的信号。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刀笔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刀笔电源、比较器和隔离器,刀笔电源由反相器构成的简易脉冲发生器及控制门电路和单管甲类放大器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中性电极检测电路由依次连接的压控振荡器、信号采样放大器和A/D信号转换器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烟雾吸附控制电路由依次连接的D/A信号转化器、电机控制器、电机电源和吸风电机组成。
本实用新型高频电刀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设备,它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与此同时将手术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吸收、处理。
本实用新型完全满足国家标准(GB9706.4和GB9706.1)的要求,主要包括:输出完全悬浮电刀的金属机壳可靠接地,网电源与机壳之间承受1500V耐压,高频漏电流低于150mA,高频电刀频率在0.4MHz-0.8MHz之间,输出功率小于400W,并且稳定。
本实用新型主控制系统依组织密度变化,实时测定切割组织所需的最小功率。功率输出系统在主控制系统的指令下,即时调整能量输出来满足手术需要。整个工作过程都是在CPU控制下进行的自动调整,而无需人为调节。确保了医生在手术中不论遇到任何组织,该高频电刀均能保持良好流畅的切凝效果,从而使组织损伤降致最小,便于术后伤口愈合。
本实用新型信号跟踪采样和负极板检测系统是本实用新型所特有的中性电极安全防护系统,彻底杜绝了手术过程中对病人中性电极贴敷部位的烫伤,本防护系统的安全性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证实。
本实用新型将烟雾吸附机控制功能镶嵌在电刀主机的控制面板上,形成联动的模式,在方便医护人员操作的同时,将手术烟雾产生的医源性污染,高效的清除,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健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控制系统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键盘与显示面板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高频电刀是由主机和与主机相应接口连接的电刀笔、中性电极、双极镊、脚踏开关、烟雾清除系统等附件组成,主机内设置主控制系统,由主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信号,接受回馈信号,调整输出功率等控制指令。
如图1所示,主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及分别与微处理器控制系统联通的功率输出电路、信号跟踪采样电路、电刀笔控制电路、负极板检测电路,烟雾吸附控制电路、高压直流电源电路。其中信号跟踪采样电路包括输出高压检测、输出电压检测、输出电流检测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金成,未经刘金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4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