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状陶瓷蓄热式钢包烤包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6534.4 | 申请日: | 200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18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海;郝长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015 | 分类号: | B22D41/015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3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状 陶瓷 蓄热 钢包 烤包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包烘烤器设备,特别是一种网状陶瓷蓄热式钢包烤包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较多的老式钢包烤包器采用的是直燃式烧嘴,燃气和助燃空气通过同一个喷口进入钢包,因火焰太集中不能实现对钢包均匀加热,又因空气与燃气混合不充分,大量废气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燃烧不充分,使燃气利用率降低,造成能源大量浪费,致使企业成本加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状陶瓷蓄热式钢包烤包器,以利于提高烘烤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安全环保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网状陶瓷蓄热式钢包烤包器,该烤包器设置在带有两个喷嘴的钢包上,其中:所述烤包器包括有烤包器盖,烤包器盖设在钢包上,烤包器盖通过连接插销座及悬臂梁连接座与悬臂梁连接,并通过液压缸带动悬臂梁带动烤包器盖的上升和下降;在烤包器盖上设有左蓄热室和右蓄热室,二蓄热室内部安装有网状陶瓷蓄热体,两蓄热室中间连接有两位四通换向阀,两位四通换向阀连接燃气管,同时还分别连接有与鼓风机连通的送风管和与排烟风机连通的排烟管,通过周期换向使两个喷嘴交替的送风和排烟。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网状陶瓷蓄热式钢包烤包器是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钢包烘烤器上的成功应用,是蓄热式燃烧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该技术的研发和成功推广应用。该烤包器对提高钢包加热质量,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操作的安全性等起重要作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利用蓄热技术,充分利用高温烟气中的物理热通过陶瓷蓄热体,将助燃空气预热至高温800-1000℃,使燃料在高温状态下能够在低氧气浓度下达到稳定、充分燃烧。采用该技术不仅能够充分回收烟气的物理热、降低排烟温度、节约能源消耗(一般可节能30-500%),而且可以改变燃烧机理,实现低过剩氧燃烧,可以大大降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减轻环境污染。由于空气和燃料分别喷入钢包,燃料和空气在钢包内边混合边燃烧,能够实现延长火焰长度,提高钢包加热质量和均匀性;另外由于两个喷嘴周期换向,火焰对钢包能够脉冲加热,大大改善温度分布,显著改善加热质量。钢包烘烤器的使用还可结合用户需要,采用LOGO或PLC控制软件,不仅可以实现全自动控制,而且具有排烟高温报警,煤气压力高低报警,自动切断,实现不同种类的程序加热等,使钢包加热更加安全,合理和科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
1、钢包 2、烤包器盖 3、销轴 4、连接插销座
5、悬臂梁连接座6、悬臂梁 7、防火板 8、支撑钢架
9、轴承座 10、曲柄拉杆 11、活塞杆销轴12、液压缸
13、销轴 14、油缸座 15、鼓风机 16、液压泵站
17、燃气管 18、排烟风机 19、排烟管 20、左蓄热室
21、右蓄热室 23、送风管 24、手动蝶阀 25、二位四通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网状陶瓷蓄热式钢包烤包器结构加以说明。
两个喷嘴为一组,通过专用换向装置,周期换向,一个喷嘴排烟,烟气通过陶瓷蓄热体将蓄热体加热,烟气温度降到200℃以下;另一个喷嘴通过空气,空气通过蓄热体而被加热,高温空气通过喷嘴喷入钢包。燃料通过一个专用喷嘴喷入钢包。钢包1上设有烤包器盖2,烤包器盖2通过连接插销座4及悬臂梁连接座5与悬臂梁6连接,烤包器盖2靠液压缸12带动悬臂梁6实现上升和下降,液压缸12通过油缸座14与烤包器的支撑钢架8连接,液压缸12驱动靠液压泵站16来完成,烤包器盖2上设左蓄热室20和右蓄热室21,二蓄热室内部安装有网状陶瓷蓄热体,两蓄热室中间连接专用的两位四通换向阀25,通过周期换向使两个喷嘴交替送风和排烟。鼓风机15和排烟风机18分别通过排烟管19、送风管23与两位四通换向阀25连接燃气管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5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