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镁、铝合金的液态加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6700.0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20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志;杨凤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国志;杨凤强 |
主分类号: | B22D18/02 | 分类号: | B22D18/02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38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液态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液态压力成型领域,尤其是一种镁、铝合金的液态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镁的化学活性很强,在空气中,液态镁及其合金会迅速氧化、燃烧,而且镁合金在熔炼温度下,其蒸汽压较高并很容易蒸发,因此在熔炼与挤压压铸镁合金时首先要防止镁合金的蒸发、燃烧。此外,镁合金虽然流动性高,但由于镁合金的比热较小、凝固潜热较小,所以合金液的冷却速度快,在模具型腔中凝固迅速,必须要求大流量短充型时间的快速给料方能避免镁合金铸件冷隔、欠铸或成型不良等铸造缺陷,因此快速给料是镁合金制造工艺的难点。
目前镁合金的挤压铸造工艺基本是以开式浇铸、立式挤压方式进行,其熔化保温定量喂料炉采用螺旋量泵和气压控制定量泵两种加料方法,镁料由熔化保温定量喂料炉的保温室定量泵通过鹅颈管抽入压射室,靠压射活塞高速射料充填型腔,鹅颈管与压射室入口是非封闭的。如中国专利(专利号:CN02256766,专利名称:一种倾转式镁合金熔炼炉浇注装置)公开了一种使用固态金属氟化物防止液态镁合金氧化燃烧的方法和与之相匹配的镁合金封闭熔炼炉。该熔炼炉由两套平行四连杆支撑机构、控制顶杆及啮合传动部分和槽型滑轨组成,其浇注装置可保证浇注时镁液出口与模具浇口之间的距离较短且恒定不变以减少镁液氧化。这种镁合金挤压压铸设备与熔化炉之间非全封闭式连接容易造成镁合金浇口处燃烧氧化或铸件冷隔、欠铸或成型不良等铸造缺陷,且压射活塞高速射料充填型腔则令模腔内较易困气,易产生气孔和浇不足。
此外,镁合金压铸行业所普遍使用的机前炉主要为定量浇铸炉,熔融合金由定量泵通过浇嘴流入压射室,利用冲头高速压入型腔。这种方法虽可满足普通零件要求,但对于薄壁大平板或形状复杂大型零件则无法满足铸造的质量特性要求。因为镁合金熔点低、冷却速度快,浇铸时间较长会因镁合金温度降低较快而使零件无法保证充填完整,靠冲头高速充填型腔则易产生气孔和浇不足,而且设备昂贵,维护成本高,对材料有特殊要求。
近年发展起来的立式闭模充型挤压铸造,是以压射机构进行补缩,但其公称压力有限,并未达到挤压铸造的补缩比压要求,严格来说,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挤压铸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镁、铝合金的液态加工装置,该装置将成型机和熔化炉体一体密封连接并采用立式挤压,生产周期短,铸件质量高,合金余料少,产品近于净尺寸成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镁、铝合金的液态加工装置,由熔化炉、挤压铸造成型机构成,熔化炉由熔化区、保温区构成,挤压铸造成型机由合模油缸、合模底板、锁模机构油缸、格林柱、动模栅板、动模、型腔、静模、下支架构成,其特征在于:
(1).熔化炉在保温区中设置一给料区,该给料区设置在活塞的活塞腔内,该活塞腔连通有一输料管且该输料管直接与挤压铸造成型机的型腔连通;
(2).在静模上安装有一切断刀,该切断刀设置在挤压铸造成型机静模上的输料管上用于通断输料管;
(3).在挤压铸造成型机的动模上安装有上压头,静模上安装有下压头,该两个压头均连通型腔并挤压型腔内的合金液体。
而且,所述的熔化炉在保温区方向的活塞腔内安装有进料门、进料连杆、压力保险片以及该压力保险片的提拉连杆。
而且,所述的输料管可自加热熔化合金并保温。
而且,所述的切断刀由固装在静模下部下支架上的液压油缸驱动。
而且,所述的下压头由液压油缸驱动。
而且,在静模下部下支架上还安装有一调节切断刀进给位置的螺杆移动装置。
而且,所述的进料门由进料连杆控制开启,该进料连杆由固装在熔化炉上的气或液压缸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装置将成型机和熔化炉体紧密连接为一个密封体,合金液体始终在密闭条件下工作,防止镁合金蒸发、燃烧,有效地减少了冷却和氧化环节。
2.本装置省却了压射室,是通过熔化炉的给料活塞向合金加压使合金直接充满模具型腔,减少合金热损失,节约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3.本装置采用立式结构,可实现一炉多机,节约能源,减少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空间;而且由于合金是从模具底部进入型腔,使气体始终在液面上部,避免裹气现象,有利于气体的顺利排出,减少气孔,提高零件内部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国志;杨凤强,未经姚国志;杨凤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7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防旋轮毂螺栓及螺母
- 下一篇:虹吸膜土壤供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