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式燃料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7460.6 | 申请日: | 200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16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谢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胜明 |
主分类号: | F23K5/04 | 分类号: | F23K5/04;F23K5/2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畹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燃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料机,尤其涉及一种可使燃料桶便于携带移动的移动式燃料机。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的焊接与切割装置的燃料,例如乙炔瓶,乙炔俗称风煤且为炔类碳氢化合物,其在室温下是无色、极易燃的气体,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烧焊金属方面;一般常利用其于压力超过100kPa下的化学反应,还原为碳及氢,而容设于乙炔瓶内。
利用乙炔作为焊接与切割的燃料,主要是以一乙炔瓶供应乙炔并借一氧气瓶供应氧气,而将乙炔与氧气混合于一焊枪的管内,乙炔与氧气各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并于焊枪的气嘴点火,而产生高温火焰气流,可用以焊接或切割金属。
但,以接收乙炔瓶及氧气瓶的燃料来加以使用的方式,二者的机动性差且不便于携行,又,其仅具有焊、切的功用,应用性相对有待提升。
再者,高浓度的乙炔泄漏时,将会与氧气混合而致使大气的氧气不足,进而造成使用者缺氧、失去协调机能、失去意识,更严重者将造成痉挛且呼吸衰竭而死亡,需谨慎小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移动式燃料机,其可使燃料桶便于携带移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移动式燃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燃料桶,区隔有一可充填燃料的填料口、一供传递燃料的输出口、及一压力室,该填料口固设一盖子,该输出口设置一输出管,该输出管延伸于燃料桶内且连接一开关,用以启闭输出管,该压力室具有至少一导孔,该压力室内固设一增压器,增压器提供压力自该压力室的导孔流通于燃料桶内;数个轮子,承接于该燃料桶底部;一提把,用以拉动该燃料桶承载于该轮子上移动。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增压器包括一内管及一穿伸于内管的把手,该内管具有一单向阀而穿伸于该压力室,该把手末端结合一管塞,该把手推动该管塞于该内管内移动,以推动气体通过该单向阀流通于该压力室的导孔,用以提高燃料桶的内压。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轮子固设于该燃料桶底部,该提把是设于该燃料桶上端。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轮子与所述提把之间以一托架连接固定,并以该托架承设该燃料桶。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燃料桶外设有一固定组件,用以固定一气瓶。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输出管连接一火焰产生装置,用以产生火焰供使用。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火焰产生装置为一炉具。
前述的移动式燃料机,其中火焰产生装置为一焊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可使燃料桶便于携带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燃料机,如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一燃料桶1、数个轮子3、及一提把2,其中:
该燃料桶1区隔有一可充填燃料的填料口11、一供传递燃料的输出口12、及一压力室13;该填料口11固设一盖子14,该输出口12设置一输出管15,该输出管15延伸于燃料桶1内且连接一开关151,用以启闭输出管15;该压力室13具有至少一导孔131,于该压力室13内固设一增压器16,该增压器16用以在燃料桶内提供压力;该增压器16包括一内管161及一穿伸于内管的把手162,该内管161具有一单向阀163而穿伸于该压力室13,该把手162末端结合一管塞164,该把手162推动该管塞164于该内管161内移动,以推动气体通过该单向阀163流通于该压力室13的导孔131,用以提高燃料桶1的内压。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前述数个轮子3是固设于该燃料桶1底部,而该提把2是固设于该燃料桶1上端,则,拉动提把2可使后燃料桶1承载于轮子3上移动,以便于整体携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胜明,未经谢胜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74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