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7947.4 | 申请日: | 200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11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黎焕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黎焕斌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34;H01L23/36;H01L23/467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畹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 式追热 触媒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使产品单位面积的有效散热或集热面积变大,或亦可阻断热传导。又可利用离子风效应,提高散热效率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任何电子元件在运作之中,本身的电阻即会造成电能的损耗,而损失的电能即会转化成热的形式。电子元件数目越多,工作频率越高,所产生的热量也越多,温度也因此会逐渐升高。在早期的电脑中,由于机体内部元件数目较少,工作频率低,以及内部空间大,仅需在机壳上开出通风口,依靠一般的空气散热,或是再借助电源供应器内的风扇,即可达到散热的目的。然而,根据摩尔定律,CPU的晶体管数目每隔一年半即出现倍数增长,且密度大幅增加之下,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已经无法单靠机壳的风扇就可排出机体之外。由于高温往往会造成电子元件工作失效而导致死机,因此以CPU散热为主要目的的散热模组产业随即出现。直到现在,散热模组的设计上,仍然是分成散热片、风扇和热导管三大部分。
近年来由于光电产业及能源产业需求增加,例如LED散热模组等,而这些散热产品的体积都要求尽可能的轻薄化,但散热效率却要提高,因此传统的散热模组受到很大的挑战。
此外,「热」管理产业不仅是散热模组而已,其亦包括集热或隔热的装置。为此,本实用新型针对需求,积极研究,以期能突破传统的散热模式,以符合产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具有使产品单位面积的有效散热或集热面积变大,或亦可阻断热传导。又,进一步可利用离子风效应,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热基材,一涂覆在该导热基材表面的触媒结构涂层;该涂层至少包含三层不同特性的材料,且其表面形成多孔性中空高分子构造。
前述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中导热基材包括热能产品、光能产品、电能产品及磁能产品中任一的基材。
前述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中多孔性中空高分子构造,包括设成锥口上宽下窄的中空或实心锥形体。
前述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中多孔性中空高分子构造,包括设成锥口上窄下宽的中空或实心锥形体。
前述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中多孔性中空高分子构造,包括设成锥口任意排列的封闭状中空或实心锥形体。
前述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中导热基材包括一散热片,且该散热片顶面及底面分别设有放电针板,该放电针板外接一高压离子风电路板,该散热片上设有电路元件,且于上层放电针板上设有一风扇及集尘网。
前述的离子式追热触媒结构,其中触媒结构涂层的各层材料由导热基材依序向外包括有:
第一层:C60纳米碳球及石墨镀膜;
第二层:氧化铍、氧化铝复合材;
第三层:磷酸锌、纳米银复合材;
第四层:聚硅碳化硼聚合物;
第五层:锥形颗粒硅基高分子;以及
第六层:多孔性氧化硅、氮化钛等复合材。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在热能、光能、电能、磁能及3C产业等各种产品上,以其优异的散热或集热、隔热功能,据以提升产品的热导效应,增进产品的可靠度及使用寿命。
借由上述材料多层或其组合式,所构成的触媒结构,具有使产品单位面积的有效散热或集热面积变大,或亦可阻断热传导。又,进一步可利用离子风效应,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开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四)。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五)。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六)。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12a、10b涂层
11导热基材
12第一层
13第二层
14第三层
15第四层
16第五层
17第六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黎焕斌,未经黎焕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79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壁梁式纱线张力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聋哑人电珠门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