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8950.8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68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立;苗蕾;于鸿来;安强;王海涛;吴静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02F3/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457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没 中空 纤维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废水处理方法的一种,中空纤维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在水处理行业中得到应用,其中有将膜滤芯浸泡在活性污泥槽内,利用过滤进行活性污泥和处理后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的膜分离活性污泥法。该方法具有可以缩小活性污泥槽的容积,或缩短在活性污泥槽内的反应时间、不需要最终沉淀槽,减少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的优点,由于无论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好坏都可以过滤,因此还可以减轻活性污泥管理,由于具有这么多的优点,因此近年迅速普及。
现有的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由于在曝气方式以及组件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由于用于支撑组件的支撑管位于组件的外围处,需要多根支撑管,结构复杂。而且,支撑管只具有支撑的作用,功能单一。
2.现有的浸没式柱式膜组件单端产水,膜丝利用率降低,产水量较低。
3.由于曝气方式不合理,气体分配不均匀,膜丝局部冲击大,易出现膜丝损伤,使用寿命降低。
4.工程安装复杂。对于帘式膜组件更存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检测及修补的问题。
5.组件外壳包裹膜丝,使污泥凝聚物或夹杂物不易排出组件,加剧污染程度,使用周期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支撑管位于组件两密封层之间,既具有支撑作用,又作为双端产水的水通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曝气均匀的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多根中空纤维膜丝通过分别浇注在两端罗筒内的两密封层固定,所述螺筒与螺盖连接,每根中空纤维膜丝的中空部分开口于密封层两端面上,其特征在于,一端螺盖上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螺盖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气口处安装有曝气进气柱,所述曝气进气柱一端与曝气装置连通,另一端与进气管插接。所述密封层由高分子材料浇注而成,所述高分子材料可采用环氧树脂、聚氨酯、硅胶及聚酯树脂等,密封层最好由环氧树脂密封层和聚氨酯密封层组成。在两密封层之间设置有支撑管。所述曝气装置包括空心柱状体结构的曝气本体,所述曝气本体内设置有互不连通的集气室和集水室,所述曝气本体外侧连接有多个与集气室连通的封闭气室,每个封闭气室上设置有多个曝气孔;所述集水室内设置有多个出水孔,在曝气本体下端设置有多个进水孔,所述曝气本体上设置有连通进水孔与出水孔的水道;所述集气室的下部与带有气体通道的曝气进气柱密封连接;所述支撑管一端开口于出水口端的密封层的端面上,另一端与曝气装置的集水室连通。多根中空纤维膜丝分割成至少两个膜丝束。封闭气室均匀分布在多个膜丝束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膜组件中的支撑管在两密封层之间,一端开口于出水口端密封层的端面上,另一端与曝气装置的集水室连通,因此,该支撑管既具有支撑作用,给运输、安装及维护带来方便。又作为双端产水的水通道,简化了膜组件的结构,膜芯体积缩小,增加组件单位面积的排列密度,减小膜池占地面积,降低工程造价。由于能实现双端产水,提高了膜丝利用率,产水量同比能增加10%。
2.由于组件无外壳,最大限度防止污泥凝聚物或夹杂物等向中空膜滤芯蓄积,减少反洗及化学清洗频率,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3.两端采取膜丝分束设计,形成曝气通道,使曝气更加均匀、合理,上端分束使污泥凝聚物或夹杂物不会蓄积在膜丝之间,减轻膜丝污染程度,延长系统运行时间。而且,膜丝上下受力一致,延长了膜丝的使用寿命。
4.组件的曝气进气柱下端采用插拔式设计与外部设备的进气管插接,工程安装简便易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曝气装置与中空纤维膜组件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倒置的曝气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89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