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力驱动按摩棒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9815.5 | 申请日: | 200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50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方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文杰 |
主分类号: | A61H19/00 | 分类号: | A61H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驱动 按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人用品,尤其涉及一种水力驱动按摩棒。
背景技术
一般模仿男性阳具的女性用按摩棒,大致上分为非电动与电动两种;非电动者主要是将按摩棒成型为男性阳具造型,女性朋友使用时直接以手操作来控制按摩棒在阴部内的深浅及动作。电动按摩棒则主要利用电池或一般交流电来驱动设于按摩棒内的马达,使按摩棒产生旋转、摆动、前后往复移动等动作,女性朋友使用时较省力。
前述电动按摩棒由于必须使用电力,因此属于适合在卧室等非潮湿场合使用,但有些女性朋友喜欢在沐浴的同时使用,因此,传统的电动按摩棒在浴室中便可能受潮而损坏,甚至使用者也可能受到触电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水力驱动按摩棒,本实用新型完全不需要使用电力便能达到一般电动按摩棒的效果,在浴室内使用时更安全,且产品不会受潮损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力驱动按摩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棒体,为延伸一长度的中空管体,并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有弹性壁,该弹性壁连接有端头部,所述棒体的内部以一隔板区隔出一进水通道与一出水通道,该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以一连通口相通,且该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的开口均在该棒体的第二端;一水轮,呈偏心枢设于该进水通道内;一转轮,设于该出水通道内,且其中心为该水轮的轴心,该转轮的偏心位置枢设于一连杆的一端,该连杆的另一端则连接于该端头部。
前述的水力驱动按摩棒,其中水轮是枢设于该隔板上。
前述的水力驱动按摩棒,其中转轮是枢设于该隔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棒,在使用时,可以先将浴室内的莲蓬头卸下,再将原本连接莲蓬头的水管接设于按摩棒的进水口,在开启水龙头时,直接将水导入按摩棒内驱动水轮旋转,驱动水轮后的水则可以从设在按摩棒另一位置的出水口流出。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对于该水力驱动按摩棒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中空的棒体,该棒体内具有连通的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该棒体的第一端设有弹性壁,该弹性壁则连接一端头部;所述进水通道偏心地枢设有一水轮,该出水通道则设有一与该水轮的中心轴连接的转轮,该转轮的偏心位置枢设有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再连接于该端头部,借以在水通入该进水通道时,能够带动该水轮与转轮旋转,借由该水轮的偏心而使整个按摩棒产生震动,而转轮则牵动连杆带动该端头部往复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棒的棒体与端头部,可以采用硅胶或其它适合的柔软材料制造,让女性朋友使用时有仿真的感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完全不需要使用电力便能达到一般电动按摩棒的效果,在浴室内使用时更安全,且产品不会受潮损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棒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端头部受到连杆驱动而轴向移动的实施例动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轮设于进水通道内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轮设于出水通道内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棒体
10……隔板
11……进水通道
12……出水通道
13……连通口
14……弹性壁
15……端头部
2……水轮
3……转轮
4……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力驱动按摩棒,其较佳实施例为包括有一棒体1,该棒体1为延伸一长度的中空管体,并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有弹性壁14,该弹性壁14再连接有端头部15,该棒体1、弹性壁14与端头部15共同组构成模仿男性阳具的造型;其中,棒体1是模仿阳具中的阴茎,端头部15则是模仿阳具中的龟头;弹性壁14是一种弹性材料,其可以被拉伸及缩回,其被连接于端头部15与棒体1之间,使得端头部15在轴向相对于棒体被拉离后,能借由弹性壁14再拉回;因此,为了使整个按摩棒在使用时更为真实及舒适,该棒体1及端头部15最好采用硅胶材料制造;当然也可以选用其它适当的材料来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文杰,未经方文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98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