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游泳池底自动清洁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0426.X | 申请日: | 200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4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俊峰 |
主分类号: | E04H4/16 | 分类号: | E04H4/16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06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游泳池 自动 清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池净化装置,具体为一种游泳池底自动清洁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游泳池中的水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需要消毒,过滤及清除池底的沉淀物质。水体的过滤和消毒可以通过循环泵来实现,但是对于游泳池底的沉淀物则需要特殊的装置才能在水中进行清除。现在用的能够清除杂质的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结构是包括带有行走轮的壳体,壳体上开有出水口,壳体下部的底板上开有吸污口,其工作原理是:位于游泳池外的水泵与出水口通过软管连接,然后启动水泵抽水,游泳池中的水流经壳体,游泳池底沉淀的物质随水流经过吸污口被排出,但是该装置位置变动需要人工拖动,效率低下;另一种装置的结构是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壳体内部安装了防水的抽水电机和驱动电机以及配套的驱动和传动装置,该设备能够吸附过滤出沉淀物质,但是这种设备首先是由于其内部设置电机而导致安装要求防水密封标准高,所以容易受潮损坏,不但造价高而且维护维修费用也很高,这样一来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对游泳池底的沉淀物质也不能有效清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游泳池底部沉淀物质难以有效清除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游泳池底自动清洁器。
本实用新型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游泳池底自动清洁器,包括带有行走轮的壳体,壳体上开有出水口,壳体下部的底板上开有吸污口,壳体内出水口的下方设有叶轮,叶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行走轮运动。使用时将本装置放入水中,通过出水口外接输水软管和位于游泳池壁上的循环吸污水泵连接,然后开启循环水泵,通过水泵对水的吸力作用使游泳池中的水顺着吸污口被吸出,同时吸污口附近的沉淀物质也被水流带出,同时由于水流在经过出水口能够带动叶轮转动,叶轮转动就可以带动行走轮运动,再将水过滤后返送回游泳池中而达到清除池底沉淀物质的目的。
叶轮带动行走轮运动的方式之一为:壳体内出水口的下方设有叶轮,叶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行走轮运动,所述传动装置为叶轮的转轴和行走轮的转轴之间安装的传动链条。在水流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冲击叶轮转动,叶轮转动通过链条传递给行走轮,这样一来,该装置就可以靠水流的运动带动行走轮的转动在水底行走。
叶轮带动行走轮运动的方式之二为:壳体内出水口的下方设有叶轮,叶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行走轮运动。所述传动装置为设于叶轮的转轴上的主动齿轮和设于行走轮的转轴上的从动齿,主动齿轮与从动齿啮合。
壳体内出水口的下方设有一侧开有过水口的集水仓,叶轮位于集水仓内。集水仓能保证有效收集利用水流的能量,使叶轮受到较大的冲击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在壳体内的出水口处安装叶轮,并通过叶轮驱动行走轮的设计首先可以借助水的流动而产生推动本实用新型在水中运动的动力。免除了人工拖动而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其次免除了使用电机而带来的安全性能差,维护费用高,操作强度大、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中1-壳体,2-出水口,3-导向轮,4-刷,5-后轮,6-吸污口,7-前轮,8-加强筋,9-叶轮,10-传动链条,11-齿轮,12-集水仓,13-轴,14-底板,15-万向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2所示意,一种游泳池底自动清洁器,包括带有行走轮的壳体1,壳体1上开有出水口2,壳体1下部的底板14上开有吸污口6,壳体1内出水口2的下方设有叶轮9,叶轮9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行走轮运动。如附图5所示意,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传动装置为叶轮9的转轴和行走轮的转轴之间安装的传动链条10。
实施方式之二,所述传动装置为设于壳体1内的轴13上固定有齿轮11,轴13和行走轮的转轴之间通过传动链条10连接,齿轮11和叶轮9的转轴啮合。齿轮11的作用是改变叶轮和行走轮之间传动比。
实施方式之三,所述传动装置为设于叶轮9的转轴上的主动齿轮和设于行走轮的转轴上的从动齿,主动齿轮与从动齿啮合。
壳体1内出水口2的下方设有一侧开有过水口的集水仓12,叶轮9位于集水仓内12。
壳体1下部的底板14上吸污口6一侧设有刷4。刷4能够使一部分具粘贴在池底的沉淀物质松动,有利于水流的冲刷。
如附图3所示意,行走轮包括一个前轮7,两个后轮5,前轮7位于刷4后侧。前轮7与壳体1的底板14之间通过万向支架15相连接。这样一来前轮7就可以不断自动变化行走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俊峰,未经黄俊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04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子母口的香皂打印模具
- 下一篇:汽车安全带的防回拉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