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隙沼气罐出渣泵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0458.X | 申请日: | 200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思;刘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景波 |
主分类号: | F04D7/04 | 分类号: | F04D7/04;F04D13/06;F04D29/24;F04D29/42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久利 |
地址: | 066600河北省秦皇***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沼气 罐出渣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罐出渣器具,具体涉及一种无隙沼气罐出渣泵。
背景技术
沼气是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由于原料来源广泛,设备易于置备,使用成本低,因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产生沼气的沼气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将积蓄于罐内的沉渣清除出来。目前清除沉渣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清挖。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并且由于沼气罐内会存积有毒气体,人力清挖还存在着致人中毒伤亡的危险。为解决人力清挖沼气罐沉渣效率低、存在操作危险的问题,现有技术公开有替代人力清除沼气罐内沉渣的器具,例如采用螺旋输送结构的出渣器,但由于其螺旋板与柱形壳体之间存在配合间隙,其提升沉渣的效率低,容易发生卡塞;并且由于采用罐口固定配置结构,对于不同罐体结构和罐体深度的沼气罐的适用性能差,缺乏灵活性;另外,进渣口相对螺旋板侧向开设的方式,容易导致纤维性沉渣由进渣口进入螺旋板与柱形外壳之间的缝隙内,影响出渣设备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运行卡塞、除渣效率高、适用性能好、使用灵活方便、工作平稳的无隙沼气罐出渣泵。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隙沼气罐出渣泵,包括有下方设置进渣口、上部设置侧向出渣口的圆柱形泵壳,于泵壳内同轴心安装有配置电机的泵轴,在泵轴上设置有螺旋板,在螺旋板的边缘设置有与泵壳内柱面配合的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电机固定于泵壳的上端,于电机的后端竖置连接有空心杆形手柄,与出渣口相连接有柔性出渣管;其所述的进渣口于泵壳的下部周向均布开设,其螺旋板的前端位于进渣口的上方;所述的密封条为角形断面,断面的一边置于泵壳与螺旋板的周边之间,另一边置于螺旋板的上侧面并由垂直于螺旋板面的固定钉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螺旋板与泵壳的无隙配合结构,可有效解决运转卡塞问题,并大大提高出渣泵的工作效率。
2、采用电机与螺旋输送装置同轴心直连,并于电机的后端竖置安装手柄及于出渣口装配柔性出渣管的结构,可有效增强出渣泵的适用性能和使用的灵活性。
3、螺旋板设置于进渣口的上方,能够有效避免纤维性沉渣由进渣口进入螺旋板与柱形泵壳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出渣泵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无隙沼气罐出渣泵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角形断面密封条与螺旋板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方设置进渣口1,上部设置侧向出渣口2的圆柱形泵壳3,于泵壳内经两端设置的轴承同轴心安装有配置电机4的泵轴5,在泵轴5上设置有螺旋板6,在螺旋板6的边缘设置有与泵壳内柱面配合的密封条7。
如附图实施例,本出渣泵的电机4经法兰连接同轴心固定于泵壳3的上端,且电机的主轴与泵轴直连。于电机的后端经法兰竖置连接有可供导线从中穿过的空心杆形手柄8,与出渣口1相连接有用于将出渣泵伸入沼气罐内工作或者将沉渣输送至相对较远地方的柔性出渣管9。
本实用新型的进渣口1可设置在泵壳的下端,以形成螺旋板于进渣口上方的结构。附图实施例的进渣口1于泵壳3的下部,周向均布开设三个,其螺旋板6的前端位于进渣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条7可采用如方槽断面、T形断面等多种断面形式,其与螺旋板的装配可采用包边、槽内镶嵌等多种不同结构。附图实施例给出的密封条7为角形断面,装配方式为:断面的一边置于泵壳与螺旋板的周边之间,另一边置于螺旋板的上面并由垂直于螺旋板面的固定钉10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如附图2所示,密封条的角外侧呈凸角边状,上边端部上面设斜角,以更加有利于密封及尽可能减少由密封条于螺旋板上面形成凸台而产生的输送阻力。
本实用新型用于固定密封条7的固定钉10可以是铆钉、螺钉或者螺栓。
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沼气池、罐的出料。本实用新型同样适用于其它场合的液体、颗粒状固体及液固混合体的提升和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景波,未经刘景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04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