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1811.6 | 申请日: | 200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49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全龄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全龄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久利 |
地址: | 066004河北省秦皇岛市开***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太阳能 水源 空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空调,具体涉及一种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申请号为“200620023910.2”的一件再先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其采用前置水源热泵通过配置空气源、太阳能换热装置获取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及太阳热能,为后置的末端设备进行供冷与采暖,进而实现水源热泵在-20℃至-45℃的特低温环境下高效制热运行,有效的解决了以往的空气源热泵空调难以在寒冷地区有效运行的问题。但由于冬季室外气温在一天中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夜间-20℃以下的气温在中午往往会远高于-20℃,而在0℃至-20℃的低气温环境下,两级热泵制热运行会使热泵空调的节能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气温环境进行两台热泵运行与单台热泵运行转换的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以进一步提高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的环境适应性能和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能耗。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它包括有两台水源热泵,其前置的水源热泵的输入端经配置循环水泵的管道连接空气源、太阳能换热装置,其后置的水源热泵的输出端经配置循环水泵的管道连接空调末端设备,前置水源热泵的输出端与后置水源热泵的输入端经配置循环水泵的管道相连接。所述前置水源热泵的压缩机为低回压型低温压缩机;在前置水源热泵的输出端设有配置转换阀门的管道连接至空调末端设备和与空调末端设备配置的循环水泵,在后置水源热泵输入端与输出端设置有与前述转换阀门配合的转换阀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前置的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向后置的人工源水源热泵提供人工水源,由人工水源热泵向空调末端设备输送高温热水,以实现在-20℃至-45℃的特低温环境下高效供热采暖。
2、在-20℃至0℃的低温环境下的采暖及夏季制冷,可转成由前置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单独运行,以进一步降低空调设备的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附图,本空气源、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包括有水源热泵1和水源热泵2,水源热泵1的输入端经配置循环水泵6的管道连接空气源、太阳能换热装置7,水源热泵2的输出端经配置循环水泵4的管道连接空调末端设备3,水源热泵1的输出端与水源热泵2的输入端经配置循环水泵5的管道相连接。其水源热泵1的压缩机为低回压型低温压缩机,在水源热泵1的输出端设有配置转换阀门9和10的管道连接至空调末端设备3和循环水泵4,在水源热泵2的输出端与输入端设置有分别与阀门9和10配合的转换阀门8和11。
本实用新型水源热泵配置的膨胀阀宜采用电子膨胀阀,各转换阀门宜采用电动阀门,其水源热泵的压缩机及相关配置的循环水泵宜采用增卸载或变频控制。
本实用新型在冬季室外气温低至-20℃至-45℃时,水源热泵1与水源热泵2同时运行,进行特低温环境下的高效供热采暖。其工作过程为:水源热泵1通过空气源、太阳能换热装置7获取空气中及太阳能热量,作为人工热源经开启的阀门8通过循环水泵5传递给水源热泵2输入端,再由水源热泵2的输出端通过循环水泵4和开启的阀门11输送给空调末端设备3进行供热采暖。
在冬季室外气温处于5℃至-20℃时,水源热泵2停止运行,由水源热泵1单独运行供热采暖。其工作过程为:水源热泵1通过空气源、太阳能换热装置获取低温热量,通过开启的阀门9、10由循环水泵4向空调末端设备3释放冷凝热量,进行低温环境下单台水源热泵的采暖运行。
在夏季,通过水源热泵1配置的转换阀门将水源热泵1由制热状态转换为制冷状态,此时空气源、太阳能换热装置7变成为空气冷却换热器,其工作过程为:由空调末端设备3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经阀门9、10通过循环水泵4向水源热泵1的蒸发器侧放热,实现夏季制冷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全龄,未经王全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1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轴结构
- 下一篇:差动式井下液力抽油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