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线电视网络自动供电智能转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1871.8 | 申请日: | 200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7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邹权;邹宏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权 |
主分类号: | H04N7/22 | 分类号: | H04N7/22;H04N7/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杰 |
地址: | 51810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线电视网络 自动 供电 智能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关于有线电视网络供电技术,具体为一种有线电视网络自动供电智能转换器。
背景技术
有线电视自建台以来,网络供电一直困绕着广大电视工作者。有线电视HFC网络一般采用星型结构,城市的光接收机或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一般分几路向不同方向,再经过1-3级放大器接力放大后向周围延伸。在农村经常遇到2个或多个村共用一个光接收机或放大器。而光接收机或放大器只能一路供电。多路同时向光接收机或放大器供电,就会发生冲突,损坏设备,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有一路(村)停电,其他各路(村)则即使有电也无法收看有线电视节目,导致该网络整体瘫痪。而用户往往就认为有线电视总是出问题,就给有线电视的声誉和收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而在农村用电管理不规范,跳闸与线路故障时有发生。特别是夏天用电极度紧张时,停电频率更高。在城市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空调、冰箱普遍步入家庭,用电量猛增,供电部门为此增加不少高压变压器,缩小用电范围,增加供电片区。在用电高峰期采用错峰分片停电,使有线电视信号中断的机率也大为增加。随着有线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随着数字电视的进入,随着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的开通,多媒体增值业务的开展,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较好的解决有线电视光接收机或放大器停电带来的问题,组建一个稳定运行的宽带网,已经成为各有线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解决停电问题有几种方案:1、在全光纤网来临之前,增加光接点且配备UPS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开通有线电视双向传输,达到电信级的可靠要求,要增加机房设备,改造线路,涉及的方面很多,不能在短时间内实施,且费用庞大。2、UPS的投资也很大,在野外线路上也很难安装,维护,管理。3、220V备份供电要架设的电缆很长,通常需数百米,且附挂在钢绞线上的电缆不能用普通护套线,要用加强的电力电缆,成本较大。4、60V多路自动切换供电是有线电视现阶段的最佳选择。利用切换器将有线电视网络中各路电缆中已有的60V电源,有序的切换至光接收机或放大器,有线电视网络停电就能园满解决。自有线电视建网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做过不少尝试,都没有得到推广运用。
其一:有的硬性规定主供电器A与副供电器B的进线中220V火线与零线的位置要接反,否则电路相冲,损坏设备。由于两供电器距离很远,维修安装时很容易出错。供电部门或用户改造线路时,相线、零线、火线有所改变,有线电视网络也要受损,没有实用性。
其二:没有主备电源之分,不能实时鉴别网络工作电压,没有欠压自动转换功能,即使主供电器A来电,也要等副供电器B停电后才能工作。由于有线电视线路的供电电压低,线损大。副供电器B长期工作会损坏放大器电源。电压太低时图象质量差,没有实用性。
其三:所有的切换装置都采用50年代技术,使用继电器,有的还加有延时装置,每路设置不同时间,以防止电路相冲,损坏设备。有线电视台维修人员多,维修安装复杂,设置精度难以控制,容易出错。切换时间长达36S,很难应用。
其四:现阶段,不少台站的网络进行了可寻址改造,每级放大器配有一台供电器,并为本级20台左右集线器供电,已属满载运行。如果前级供电器A停电,后级供电器B切换至前级供电器A供电,将为40多台集线器供电,后级供电器B将严重超载,所有集线器将一闪一闪,进入保护工作状态。這给60V自动切换供电提出新课题。
其五,有的60V自动切换器供电方案过于复杂,有的只能用于只有两路支线的情况,有的要从光接收机或放大器的内部接线取信号,有的利用电路相冲的短路电流来控制延时装置,使网络及设备极速老化,这些都很难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保证有线电视网络供电不再停电,且性能可靠,工作稳定,准确实用,简单易行,通用性好,无需调试即可使用的有线电视网络自动供电智能转换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权,未经邹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18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