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充氩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2437.1 | 申请日: | 2007-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42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廖正贵;韩栋梁;贾鑫;张金凤;程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B23K37/047;B23K9/16 |
代理公司: | 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奇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充氩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真空充氩环境中焊接直径φ600~φ1200mm,厚度0.4~1.2mm薄壁航空钛合金零件的焊接设备,可实现手动多道纵缝焊接和其他小件的手工焊接。
背景技术
钛合金在焊接时必须进行惰性气体保护,对于航空钛合金工件更是如此,现有真空焊接设备真空度低,大约500~600Pa,需要充入氩气置换剩余空气,浪费氩气;同时在抽真空时容易使焊接手套损坏或使其脱离工作位置,由于焊接操作工作台的不可变位使得手工焊接操作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充氩箱很好的解决了需要完全惰性气体保护的航空钛合金工件的焊接时的真空度的要求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在抽真空时容易使焊接手套损坏或使其脱离工作位置,由于焊接操作工作台的不可变位使得手工焊接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真空充氩箱,包括抽真空系统、圆柱形耐压真空箱体7、真空箱体门、箱体上设置的焊接电源转接11,氩气充气组件16,所述的箱体门上设置的焊接手套上设置有手套门23,该手套门23通过手套门铰链22与真空箱体门连接,手套门23上还设置有压紧装置24,所述的手套内部与压力气路26相连通,压力气路26通过电磁阀27分别与抽真空系统、氩气充气组件16连接,在抽真空和充氩气时就使手套内外压力相等。
所述的箱体7内设置有焊接变位机,该焊接变位机通过变位机驱动连接18与箱体7外的变位机驱动气缸3连接,驱动气缸3可驱动焊接变位机实现水平移动。
所述的焊接变位机设置在焊接变位机机座17上的架子上,该架子的上梁上分别设置有平台33的支承轴承34和小齿轮35,小齿轮35与一个大齿轮35啮合,并在自转电机37和自转减速机36的带动下实现操作平台33的自转;架子的上梁上还设置有翻转电机42,翻转电机42通过翻转减速机41与半齿轮40实现操作平台的0~100度的翻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充氩箱很好的解决了需要完全惰性气体保护的航空钛合金工件的焊接问题,焊接后的工件不会出现发蓝、发黄和变灰问题,所有焊缝颜色为银白色。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门结构示意图
图3手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变位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由真空机组、箱体和变位机三部分组成。
真空机组包括有真空泵支架1、机械真空泵2、变位机驱动气缸3、罗茨真空泵4、真空泵管道5和真空阀门6。机械泵2安装在真空泵支架1上,罗茨泵通过真空管道5下和机械泵2相连,上和真空阀门6相连,真空阀门6通过真空管道5与箱体相连。通过真空机组抽真空可达到13.3Pa~2.0×10-1Pa,当真空度小于5×10-1Pa时箱体内部气体绝大部分被真空机组抽至箱体外部,剩余气体主要是水蒸汽、CO气体和CO2气体,其中氧气含量小于10ppm,氮气含量小于20ppm,CO2气体含量小于10ppm,水含量小于15ppm。此时直接充入惰性气体氩气即可达到焊接工艺要求的焊接环境,不需要通过置换的方式达到焊接环境。
箱体部分主要是圆柱形耐压壳体7,真空规管8、安全阀9、气体保鲜阀门10、焊接电源转接11、侧向观察窗12通过螺栓与圆柱形壳体相连,齿圈气缸支架及驱动气缸13驱动门锁紧齿圈14把由门封头15、门法兰19、门拉手20、门方形观察窗21、手套门铰链22、手套门23、手套门压紧装置24、圆观察窗25、压力气路26、电磁阀27、手套门铰链安装座28、手套口法兰29、手套固定件30、无缝管31、密封圈32组成的门与壳体锁紧,保证通过充气组件16向箱体内部充气时门不会打开,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所有与壳体7相连接的零部件通过O型密封圈实现真空密封。箱体主要是提供一个真空密封的环境,利于抽真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2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