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气化环保常压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2645.1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63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太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太山 |
主分类号: | F23B10/00 | 分类号: | F23B10/00;F23C5/00;F24H1/22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辉 |
地址: | 066001河北省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气化 环保 常压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式气化环保常压锅炉的改进结构,能有效控制其燃烧中不易产生烟尘。
背景技术
治理环境是当今的焦点课题。有效利用和使用能源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对在人们生活中有着紧密关系的常压锅炉来说,控制其烟尘、节能、环保等是设计锅炉的重要指标。为此,在所公开的立式常压锅炉具有的水套炉体内部通过上下空间位置分布的换热管构成的上、中、下炉膛管;由上炉膛管和中炉膛管之间的内炉胆壁上设置一弧形板组成的撞击交叉燃烧器,通过弧形板上分布有与上炉膛导通的交叉火管。这样下炉膛火焰升至内炉胆下部,使燃烧未尽的颗粒相撞又一次燃烧;同时,中炉膛的火焰也上升至内炉胆对燃烧未尽的颗粒落下再次燃烧,再集中部分的火焰升至弧形板相互撞击产生旋流燃烧,利用烟囱吸力迫使火焰通过交叉火管达到上炉膛的换热管,实现了水管、火管同时导热,以此达到火焰无烟尘、多次、多层燃烧,消除黑烟灰尘带来的污染和节能的目的。因此根据上述的设计不排出提高换热效率的这一特征。但是由于在其利用多排换热管分隔成的上、中、下炉膛,尽管力求提高换热效率,减少能源的损失,同时,也因其设计造成了主火受阻得不到充分燃烧,使得大颗粒粉尘落下,而细小的粉尘必须贴挂在所分布的多层换热管上;加之换热管排列过多,不便于清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换热效果。上述的技术结构最大的问题是设计结构复杂,不利于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气化环保常压锅炉,其具有利用不同的降尘燃烧及换热方式,达到节能兼顾无烟尘排放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气化环保常压锅炉,包括水套炉体及其顶的烟道,其水套炉体内设有速热管,其中在所述水套炉体内的下部速热管垂直分布于两侧;和水套炉体上部具有烟道加温室,其内圆周分布有垂直的上部速热管;在所述烟道加温室与烟道的结合处由上至下设有与之连通并留有间隙的双加温热水层,通过下部按间隙分布的气化管与水套炉体的底部连接而分隔成第一、第二燃烧室。因此,主火在第一燃烧室的双加温热水层内部一侧进行前级燃烧,待得到充分燃烧后,该主火通过冲刷气化管由间隙进入到第二燃烧室,分别作用水套炉体双加温热水层外的一侧,下部速热管和上部速热管进行冷热交换,充分的吸收热能,最后经由烟道排出;因经二次充分燃烧后不产生烟尘,实现了环保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涉及的双加温热水层是一个夹层体,其两侧与水套炉体连通间隔成一个人字型炉膛。其作用是控制燃烧的主火上升至双加温热水层顶底时,向下折返的同时,再次进行充分的燃烧,使无烟尘的主火通过气化管进入第二燃烧室,主要进行冷热交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所述第一燃烧室的中心位置垂直设置一个炉膛分隔板与投煤口相对应。其作用是根据供热面积选择使用炉膛的一侧或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所述水套炉体上端开有的通孔处活动安装一个清灰帽;用以清理下部速热管聚集的烟尘,保持良好导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涉及的水套炉体是一个扁圆体或是圆形体。可以根据安装空间及应用范围来选择。
总之,本实用新型因采用一个封顶的双加温热水层形成的炉膛构成的第一燃烧室进行充分燃烧,用于消除烟尘的产生,同时对其双加温热水层内侧以及冲刷气化管进行热交换;通过第二燃烧室对其双加温热水层的外侧及上下部的速热管和水套炉体进行热交换,以至达到无烟尘排放。即增大了受热面积,节省了能源,又满足了环保要求;该锅炉的另一特点是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清理炉体内部,保持一个良好热交换性能,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立式常压锅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给附图仅是用于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太山,未经李太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26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位带式真空降封水新方法
- 下一篇:一种轻质预制板复合结构大理石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