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木结构建筑用外墙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3439.2 | 申请日: | 200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15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周海宾;费本华;任海青;赵荣军;王朝晖;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1/74;E04B1/9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健 |
地址: | 10009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结构 建筑 外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具体是指一种具有双层保温系统的木结构建筑用节能隔声型外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木结构住宅建筑中,墙体结构通常由墙面板、墙骨和保温材料三部分组成,保温材料位于墙面板和墙骨所构成的腔体内,且通常所用的保温材料为玻璃棉。这类墙体只具有单保温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1、由于使用的是单保温结构,而且玻璃棉的导热系数相对较高,使得墙体保温隔热效果较差,房间的热损失系数大,节能不理想;2、当这种墙体内部出现冷凝时,墙体内部使用的玻璃棉遇水容易发生下沉,造成墙体内部空心现象,而且玻璃棉长期潮湿会发生腐烂现象;3、这种木结构墙体结构系统在经常发生噪声的地方极容易形成共振,使声音传递量增加,导致墙体隔声性能差,不适合使用在多户居住或有特殊功能的木结构建筑中。尤其是中国人口密度高,居住密集,上述墙体结构引起的共振和隔音效果差的问题将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
因此,如果能根据我国国内居住特点以及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开发出国产木结构建筑,将是在我国快速、健康地推广应用木结构建筑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木结构建筑用外墙体结构,具有保温节能、隔音等功能,以适合多层多户或者有特殊功能木结构建筑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墙体结构主要是一种木结构建筑用隔声型外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从外向内依序主要包括:外挂板、多个木隔条、木质结构板、墙骨和防火石膏板;其中,所述外挂板与木质结构板之间通过多个木隔条连接固定,外挂板与木质结构板之间的空间填充有保温材料形成外保温层,所述多个木隔条在该外保温层内呈网格状布设;所述木质结构板与防火石膏板之间通过墙骨连接固定,木质结构板与防火石膏板之间的空间填充有保温材料形成内保温层。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墙体结构中,通过外挂板与木质结构板之间的外保温层、以及木质结构板与防火石膏板之间的内保温层的设置,形成双重保温系统,可大大降低墙体的导热系数,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规格材厚度和材料高传热系数带来的缺陷,同时还可以加大声音传递损失,从而达到保温节能、隔音等功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可以在墙体的外挂板的内表面设置防潮纤维层,例如可以是防潮纸层,以赋予本实用新型的墙体良好的防潮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可以在所述墙骨与防火石膏板之间的连接处设有防振橡胶层(例如防振橡胶垫或防振橡胶条),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声音传递过程中引起的共振现象,大大提高墙体的隔声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保温层内填充的保温材料可以是保温板,这些保温材料可以填满所述外挂板与木质结构板之间的外保温层、以及木质结构板与防火石膏板之间的内保温层。但更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墙体结构中,所述保温材料是部分填充所述的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尤其是在所述木质结构板与防火石膏板之间的内保温层内,所述保温材料(保温板)是靠近木质结构板的方向填充并使该保温材料(保温板)与防火石膏板之间留有一定厚度的空气层,该空气层的结构设计将不仅可以降低导热系数,提高隔声性能,同时还可以方便墙体内线路或管路的穿行。
本实用新型的墙体结构中,所述保温板优选采用泡沫塑料板,更优选是使用酚醛泡沫塑料板,该塑料板在加工过程中易于与外挂板的内表面(或是外挂板内表面贴合的防潮纤维层)、木质结构板、或是防火石膏板粘接,并具有防腐抗老化、难燃的特点,即使强制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对环境和人体亦无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外挂板可以选择水泥纤维板,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墙体外部的水泥纤维板和内部的防火石膏板均具有很强的防火功能,可显著提高墙体的耐火等级。另一方面,所述水泥纤维板中的原料纤维可以选择来自木材加工剩余物,或者选择速生竹纤维,这些材料在我国资源丰富、制造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墙骨可以选用实体规格材墙骨或者指接规格材墙骨。由于我国人工林木材资源丰富,尤其是小径材,指接可以达到小材大用、劣材优用的目的,进而可提高我国木材加工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4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