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保险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3711.7 | 申请日: | 200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59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朔崧;晋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四维-约翰逊保安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崔英华 |
地址: | 101407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上的附件,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辆上的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上普遍安装使用的车用保险杠,主要是采用花纹铝板或钢板经过压制而成,安装在车辆上起到防撞兼后踏步的双重作用。这种工艺制造的保险杠,强度不高。另外保险杠的表面未做任何的保护和防滑处理,安全性不高,而且保险杠表层很容易磨损,从外观上也很影响车辆的外型整体美观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安全可靠的车用保险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保险杠,包括主体,所述的主体为中空的柱状体,主体上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可设置在车体上。
所述的主体包括下壁,所述支架与所述主体的下壁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的主体的下壁设有螺母。
所述的支架为平板状,侧面设有加强筋。
所述的支架有两个,支架的厚度为5-7毫米。
所述的主体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上设有防滑层。
所述的防滑层为环氧树脂层。
所述的主体包括后表面,所述后表面设有反光条。
所述的反光条为3M红色反光条。
所述的主体的两端设有塑料堵头。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保险杠。由于主体为中空的柱状体,提高了强度;又由于主体的上表面设有防滑层、后表面设有反光条,提高了安全性。
主要适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防撞装置,也适用于前防撞装置,或其它车辆的防撞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用保险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用保险杠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保险杠,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主体2,主体2为中空的柱状体,壁厚一般为3-5毫米,可以是3、4、5毫米等优选的厚度,最好选用材料为16Mn、壁厚为3毫米的无缝钢管拉制而成。这样,主体2便成为一个整体结构,重量轻、强度高。
主体2上设有支架1,所述支架1可设置在车体上。这样主体2便通过支架1固定在车体上,当设置在车体后部时,既可以起到防撞的作用,又可起到后踏步的作用。
主体2的横截面最好设计成三角形,包括下壁、上表面3和后表面5,其中,上表面3与后表面5垂直,当主体2设于车体上时,上表面3处于水平状态,可起到后踏步的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的支架1为平板状,侧面设有加强筋6。支架1最好有两个,连接在主体2的两端。支架1的厚度一般为5-7毫米,最好用材料为Q235、厚度为6毫米的钢板制成。
支架1与主体2的下壁连接,最好是在主体2的下壁焊上螺母,在支架1的一端设置螺栓7,通过螺栓7将支架1连接到主体2下壁的螺母上,其中螺母最好焊在主体2的下壁的内表面,一方面不影响美观,另一方面也较坚固。安装时,支架1首先固定到车体上,再用螺栓7将支架1与主体2连接,然后调整主体2与车体的平行度。平行后紧固螺栓7。
支架1与主体2最好都进行喷塑防腐处理,颜色最好为黑色。
上述的主体2的上表面3上设有防滑层,防滑层最好为环氧树脂层,可以用喷涂的方法喷涂环氧树脂层,以提高耐磨性及表面防滑的作用。
主体2的后表面5最好设有反光条,可以用3M红色反光条。在夜间可以给其它车辆和行人醒目的提示,提高安全性,且使外形看起来美观。
主体2的两端设有塑料堵头4。塑料堵头4最好为注塑加工成型,然后可以用螺钉安装在主体2上,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安装在主体2上,提高车体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用模具加工管材,保证车用保险杠整体化。保险杠表层进行耐磨涂覆,保险杠后侧面贴3M反光条,结构简单、外形美观、安全、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主要适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防撞装置,也适用于前防撞装置,或其它车辆的防撞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四维-约翰逊保安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四维-约翰逊保安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7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