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蚯蚓回避毒性测试盒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5031.9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7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周世萍;段昌群;李任波;付惠;陈玉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224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蚯蚓 回避 毒性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样品的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尤其是一种蚯蚓回避毒性测试盒。
背景技术
蚯蚓是土壤动物区系的代表类群,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学上来看,蚯蚓处于陆地生态食物链的底部,对大部分污染物都具有富集作用。利用蚯蚓作为土壤环境的指示生物,可以提供一个保护整个土壤动物区系的安全阀值。以蚯蚓作为指示生物,对农药等可能有害物进行毒性筛选,以评价可疑物对土壤动物的毒性影响,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生物学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蚯蚓毒性筛选方法有:
(1)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该方法是将三月龄以上、生殖带明显、体长5~6cm,体重350~400mg、实验前已在人工土壤中适应24小时的健康蚯蚓放入标准人工土壤(组成成分为:石英砂70%,高岭土20%,苔藓草碳土10%,以碳酸钙调节PH为6.0±0.5)与测试物混合配制的人工土壤中,培养14天后测定蚯蚓的死亡率,计算LC50。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反映测试物对蚯蚓的最大毒性危害,但由于土壤生态系统中有害物存在的剂量常常相对较低,一般达不到致死剂量,该指标往往难于反映测试物对土壤生物的实际毒性影响。
(2)蚯蚓慢性毒性试验
该试验方法与蚯蚓急性毒性试验相似,但测试物的作用剂量小于急性毒性试验,培养时间一般为28或56天。测定指标主要有蚯蚓体重增长率、蚯蚓产卵量及蚯蚓卵孵化量等指标。该方法虽然能反映测试物在低剂量、长时间作用下,对蚯蚓的慢性毒害,但试验时间较长,条件不易控制。
上述方法虽然能够反映有害物质对蚯蚓的可能毒性,但测定都未考虑蚯蚓行为对测试物毒性的影响。自然环境中,动物对有害物质的应激机制与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动物能够借助回避行为来尽可能地降低有害物质对自身的危害。蚯蚓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表皮的角质层较普通陆生生物更薄,而且还有许多与外界相通的腺孔,对土壤中的某些刺激性污染物非常敏感,一旦刺激强度达到其忍受限度,即出现逃逸或迁移行为以躲避危害。因此,如果不考虑动物对有害物质的回避行为,仅利用蚯蚓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来测定和评价有害物质对土壤动物的毒性影响,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影响的偏差。尤其是当有害物诱导蚯蚓出现回避行为的剂量,与诱发蚯蚓急性、慢性毒性的剂量相差较大时,这种偏差将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蚯蚓回避行为测定的蚯蚓回避毒性测试盒,它能够反映蚯蚓对测试物的回避行为,以测定有害物质对蚯蚓的行为毒性;对蚯蚓急性、慢性和行为毒性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能就测试物对土壤动物的生态风险进行准确评价。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蚯蚓回避毒性测试盒,具有盒体,盒体由位于中间的主室和围绕周围均匀布置且与主室相接的侧室构成,盒体上连接一个其上均匀分布有微孔的盒盖,每个侧室与主室之间由供蚯蚓自由出入的小门连通,相邻的侧室之间由其上有出入孔的塑料片分隔,主室中插接有封闭主室的主室塞。
所述的盒体由主室和八个大小一致的侧室相连而成;每个侧室与主室相接的下端部分预留16×12mm的出入小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使用快速安全,降低人为判断的主观因素,可以反映蚯蚓回避行为对测试物毒性的反应强度,测定时间仅为两天,可同时进行多剂量测定,适合于快速、大规模的毒性筛选和监测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蚯蚓回避毒性测试盒的外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主室塞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测试盒的盒盖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测试盒的盒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主室塞1、盒盖2和盒体3组成,材料为不透光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封闭主室的主室塞1为可插入主室的塞子;盒盖2为均匀分布1×1mm微孔的遮光盖板,以保证测试期间蚯蚓既能透气,又防止蚯蚓逃逸;盒体3为主室和八个大小一致的侧室相连组成,每个侧室与主室相接的下端部分预留16×12mm的出入小门3.2,使主室中的蚯蚓能够自由进入侧室;相邻的侧室以留有16×6mm出入孔的塑料片3.1进行分隔,以保证蚯蚓能够在各侧室中自由迁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林学院,未经西南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
- 下一篇:车轮警示装置及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