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再生聚合物低分子杂质的分离装置及其专用真空分离塔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5489.4 | 申请日: | 200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2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杜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11/00 | 分类号: | C08J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5323浙江省慈溪***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聚合物 分子 杂质 分离 装置 及其 专用 真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再生聚合物回收除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再生聚合物低分子杂质的分离装置及其专用真空分离塔。
背景技术
可再生的聚合物含有多种多样的杂质。因此,在聚合物废料进行再加工时,必须尽可能分离这些杂质。
现有的聚合物杂质方式是(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520102415.6):在固态时,用水清洗清除不同密度的杂质(如纸类、泥砂等),用磁铁分离铁屑,用高温碱溶液煮洗清除油污等不易清洗的污垢,用液态过滤器分离密度相当、不易融熔的固态杂质(如铝片等)等。这些办法能够有效分离再生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大部分杂质。
但是,还存在了于一些杂质是上述办法无法分离的:1、存在于固态聚合物内部的油污、油脂等2、存在于聚合物内的低聚物。3、存在于聚合物内的其他小分子杂质。这此杂质的特点是存在于固态聚合物的内部,熔点和气化点低于聚合物,无法通过清洗等方式分离。这些杂质在高分子聚合物融熔过程中会气化,对再生高分子聚合物的使用性能有极大的危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聚合物废料分离中低分子杂质无法分离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效果好,工艺简单的再生聚合物低分子杂质的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适用于上述聚合物废料以及其他聚合物废料中低分子杂质分离的真空分离塔。
为了实现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聚合物低分子杂质的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真空分离塔,所述的真空分离塔包括塔体,塔体上方设有开抽真空口和液态聚合物入口,开抽真空口真空分离塔连接有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连接有过滤器,过滤器连接有真空泵;塔体下方液态聚合物出口,塔体内设有若干层多孔板,多孔板均布设有若干通孔。
上述的液态聚合物入口连接有螺杆挤压机。在再生聚合物高温熔解后,通过螺杆挤压机液化,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上述的多孔板,为可选的,一般为10~30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为圆柱形通孔,圆柱形通孔的直径为5~15mm,圆柱形通孔周边设有倒角。作为再优选,所述的圆柱形通孔抛光,倒角为圆弧倒角。圆柱形通孔抛光有利于液体流下,通孔周边倒角可以防止积料,堵塞通孔,通过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倒角采用圆弧倒角,能做到无积料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塔体外侧设有热媒盘管。热媒盘管对塔体加热,使塔体维持所需要的温度。
为了实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专用于再生聚合物低分子杂质分离的真空分离塔,包括塔体,塔体上方设有开抽真空口、液态聚合物入口,塔体下方设有输送泵和液态聚合物出口,所述的塔体内设有若干层多孔板,多孔板均布设有若干通孔。上述的多孔板的层数是可以选择,一般在10~30层。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为圆柱形通孔,圆柱形通孔抛光,圆柱形通孔的直径为5~15mm,圆柱形通孔周边设有圆弧倒角。作为优选,所述的塔体外侧设有热媒盘管。
上述的分离装置中利用不同分子量的高分子聚合物的熔点和气化点不同的特点,将再生高分子聚合物液化后充入高温高真空的分离塔,液态聚合物在重力作用下流过多层多孔的多孔板,扩大了液态聚合物的表面积,并延长其在分离塔内的停留时间,在合适的温度时,在高温高真空的作用下,低分子聚合物和低分子杂质会气化经真空抽走,经旋风分离器和过滤器中去除。从而实现再生聚合物低分子杂质有效分离,得到高纯度的再生聚合物。
上述的真空分离塔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有效地扩大了液态聚合物的表面积,使低分子聚合物和低分子杂质气化完全,而且实现了通孔上不积料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分离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真空分离塔中多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多孔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4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