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5534.6 | 申请日: | 200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13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尹军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逆流 浸提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
背景技术
现有的茶叶提取方式主要有罐式浸提、槽式浸提以及添加微波和超声波等辅助设备的浸提方式。针对目前中小型规模的连续化茶叶深加工浸提,现有设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传统的罐式浸提不能进行连续化操作,而槽式浸提的浸提得率低,浓度叠加效果差,微波浸提和超声波浸提对设备的要求性高、使用成本也很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设计提供一种高效、能连续化出液、适合中小型规模茶叶深加工浸提的设备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其特征在于筒体内设置网筒,网筒上端配合设置网筒盖,筒体上下两端分别通过卡箍与上封头、下封头相连接,上封头顶部连接设置顶部接口,下封头底部连接设置底部接口。
所述的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其特征在于上封头顶部连接设置球阀,球阀与短接头连接。
所述的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其特征在于顶部接口的连接管上连接设置球阀,球阀与短接头连接。
所述的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其特征在于筒体内底部设置用于支撑网筒的支撑环。
上述的一种茶叶逆流浸提柱,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能实现连续化出液,浸提得率高、适合中小型规模的茶叶深加工浸提,既适用于单柱浸提,也适用于多柱串联浸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筒体8内设置网筒7,网筒7底部由支撑环9支撑,网筒7上端设有网筒盖6,筒体8上下两端分别通过卡箍5、5a与上封头4、下封头4a配合连接,上封头4、下封头4a为标准椭圆封头。上封头4顶部连接设置顶部接口3,顶部接口3的连接管上连接设置球阀2,球阀2与短接头1连接,下封头4a底部连接设置底部接口10,顶部接口3、底部接口10用于连接设置软管,连接底部接口10的软管与流动泵相连接,连接顶部接口3的软管与盛液容器连接。网筒7的设置有助于防止浸提后茶渣堵住软管接口或软管,浸提好的茶渣可以方便整个提出。
本实用新型进行单柱浸提和多柱串联浸提的步骤介绍如下:
单柱浸提时,将茶叶装在网筒7内,茶叶的装量为3.5kg;把装好茶叶的网筒7整个放到筒体8中,网筒7由底部支撑环9支撑,盖上网筒盖6,用卡箍5a将下封头4a和筒体8套住;用卡箍5将柱顶部的上封头4与筒体8配合套接;分别用软管连接顶部接口3和底部接口10,连接底部接口10的软管与流动泵相连接;用已经准备好的温度适宜的水通过流动泵从底部接口10打进,浸提柱顶部的球阀2通水浸提前打开,利于排气,减小压力,直至浸提液从顶部接口3流出才关闭球阀,防止香气逃失,流出的浸提液用干净的容器盛住。
多柱串联浸提时,将茶叶装进每个网筒,每柱茶叶装量为3.5kg,按上述单柱浸提同样的方法装置,然后用软管将多个浸提柱首尾相串联,第一柱的底部接口10通过软管与流动泵连接,浸提液从最后一柱的顶部接口3流出,每一浸提柱顶部的球阀2在未通水前都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5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第二代不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用户端测试模块
- 下一篇:气体比例混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