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刀具回转的车削工作头及具有该工作头的车床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5820.2 | 申请日: | 200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20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赵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祥义 |
主分类号: | B23B3/26 | 分类号: | B23B3/26;B23Q5/34;B23Q5/04;B23Q1/25;B23B21/00;B23B3/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020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刀具 回转 车削 工作 具有 车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同时轴向和径向进刀的刀具回转的车削工作头及具有该工作头的机床。
背景技术
对两端需经加工的杆轴类零件,如车外圆、切槽、车端面、倒角等加工作业,现有的加工设备,不论是普通机床、仪表车床、数控机床,其在加工杆轴类零件往往是用它们车头上的夹具先夹住一端、加工另一端,然后将零件调头,用夹具夹住已加工的一端,加工尚未加工的一端,也就是分别要二次装夹、二次加工才能完成,对操作者来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二次装夹也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且还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有一专利号为ZL93225021.1(公告号为CN2147056 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工件静止式回转体加工机》披露了一种这样的结构,一种工件静止式回转体加工机,由夹紧工件机构、车削装置、操纵机构、联轴节、减速器、电机、台架和机座所组成,其特征在于:a.车削装置:包括靠模、刀盘和主轴,靠模为中空圆筒形,设置在台架上;主轴穿过靠模,在其穿过段上套有刀盘;靠模、刀盘和主轴三者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b.刀盘包括:刀盘底、刀盘盖和车刀;刀盘为中空的圆盘,在刀盘底内的平面上开有槽,槽内装有车刀,由螺钉将刀盘盖固装在刀盘底上;c.在主轴的另一段上,套装有圆锥滚子轴承和收紧螺母;收紧螺母紧靠在圆锥滚子轴承的一端面上;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周上又套装一滑套,在滑套的上部设有一滑槽,其下部上有一齿条,滑套设置在操纵机构的壳体中;在壳体上部的孔中装有防转锁,其下侧面上还装有操纵手柄,而操纵手柄上套装有齿轮与齿条相啮接,壳体紧固在台架上。该加工机在工作时电机主轴旋转并向左作轴向移动,刀杆顶部的滚轮紧靠在靠模内壁上旋转移动,弹簧迫使刀杆上的滚轮紧靠靠模,径向仿形运动取决靠模形状,靠模的内壁呈斜面状,滚轮在靠模内壁的滚动相对是不很稳定的,仅靠弹簧将滚轮紧压在靠模的内壁显得不稳定,易打滑,故上述加工机存在加工精度不高的缺陷。
又有一专利号为ZL01114307.X(公告号为CN1393319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长管类长轴类零件头部综合机加工机床》披露了一种长管类长轴类零件头部综合机加工机床,它包括机架、夹紧装置、顶紧装置、丝杆螺母轴向进给系统、径向刀架、径向走刀系统、旋转架、动力箱,其特征在于机架的一端安装有夹紧装置,另一端固连一根进给丝杆,一进给母丝装在丝杆的头部;在丝杆上套有一个只能滑动不能旋转的空心轴,旋转架的壳体通过两处轴承套在空心轴上,旋转架的壳体一端面安装有一个或多个可作径向运动的径向刀架,另一端面上通过动力齿轮、花键轴与动力箱相连;空心轴上固装一个中心齿轮,一组或多组进给齿轮和挂轮安装在中心齿轮与进给母丝之间,一组或多组走刀齿轮和挂轮安装在中心齿轮与径向刀架的走刀丝杆之间,每组进给挂轮设置有一个离合器,每组走刀挂轮也设置一个离合器。工作时,动力齿轮使旋转架旋转时,进给齿轮组及挂轮组通过空心轴上的中心齿轮的啮合,即NW行星传动的形式带动母丝在丝杆上旋转,从而完成旋转架的轴向进给的动作,走刀齿轮组及挂轮组通过空心轴上的中心齿轮啮合带动走刀架的走刀丝杆旋转(此时无行星作用)从而完成径向走刀,由于该加工机床在走刀过程中要依靠多个齿轮组来配合,而齿轮组的结构相对很复杂、不便组装,整个机构体积大,传动过程中涉及部件多,结构不很合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紧凑、组装方便的刀具回转的车削工作头,该工作头的轴向进刀和径向进刀平稳,故还具有加工精度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刀具回转的车削工作头的加工车床,该车床可使工件在一次装夹工作下完成车外圆、切槽、车端面、倒角等加工作业,适合批量生产,提高了加工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祥义,未经董祥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8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