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6202.X | 申请日: | 2007-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89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鲍东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鲍东书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700浙江省淳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陆 两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是一种水陆两用车。
背景技术
在当今社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是人们短途出行的首选代步工具,步行走路已经成为人们用于健身的一种运动方式,但是,水上出行就远远没有在陆地上那么方便,现在人们在水上出行主要还是依赖公共的交通设施,因为人们无法将船、艇拿到自己的家里来,作为一种方便的交通工具。虽然水陆两用的自行车、摩托车等早已出现,但普遍存在构造复杂,水陆转换繁琐、陆上使用和存放时体积大、实用性差等问题,所以直到现在市场上还没有一种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水陆两用车。现有的水陆两用车基本上采用了两种形式的水面推进装置,一种是在车轮上加装划水板的形式,如专利号CN200520125149、CN200520029412、CN02277837公开的水陆两用自行车都采用了这种形式,这种形式需要对车轮进行改造,并且划水板的效率很低;另一种是将车的动力通过传动装置传递给螺旋桨的形式,如专利号CN200410060469、CN01251812、CN02221876、CN03210686都采用了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推进效率较高,但现有技术采用的动力传递方式结构过于复杂,实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目前水陆两用车构造复杂,水陆转换繁琐、陆上使用存放时体积大、实用性差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转换容易、体积小、实用性好的水陆两用车。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在两轮车的后部设有活动支架,活动支架上设置包括螺旋桨和摩擦轮的推进装置,螺旋桨和摩擦轮通过联轴器连接,活动支架放下时,摩擦轮紧贴在两轮车后轮的轮胎上。将水陆两用车的水面推进装置安装在活动支架上,水陆两用车下水时,将活动支架放下,摩擦轮和两轮车的后轮轮胎接触,将动力传递给螺旋桨,水陆两用车上岸时,将活动支架上翻,摩擦轮和螺旋桨等跟着上翻,水陆两用车就可以在陆地行驶,无须借助任何工具,就完成了水陆两用车推进装置的水陆转换过程。
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铰接,固定支架的横杆固定在后轮的轮轴上,斜杆固定在两轮车的后架上,活动支架可以绕铰轴转动,作为优选,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之间设有弹性拉紧绳,弹性拉紧绳的设置一是方便活动支架的上下转动,二是无论活动支架在陆地行驶状态时还是在水面行进状态,弹性拉紧绳都起到固定活动支架的作用,尤其是在水面行驶时,弹性拉紧绳使得摩擦轮与两轮车后轮的轮胎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摩擦力,同时弹性拉紧绳的弹力作用可以使摩擦轮适应两轮车后轮转动时产生的不规则运动。
作为优选,螺旋桨为两个,大小相等,旋向相反,对称固定在活动支架右下方的后轴座上,两个摩擦轮为锥形靠轮,对称固定在活动支架左下方的前轴座上,螺旋桨和摩擦轮的轴心线是异面结构。两个螺旋桨的设置一方面解决了单边设置螺旋桨使得两轮车后轮受力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单个螺旋桨造成的水平横向推力得以抵消,可以使水陆两用车在水面行驶更加平稳。锥形靠轮可以使摩擦轮适应不同宽度的两轮车轮胎。
螺旋桨和摩擦轮之间的联轴器可以是传动软轴、万向节或伞形齿轮组,优选为传动软轴,因为传动软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活动支架上后轴座的下方设有舵板,后轴座的上端和转动竖杆相连,转动竖杆的上端与水平设置的活动短杆的一端连接,活动短杆的另一端与活动长杆的一端铰接,两侧的活动短杆与活动长杆构成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结构。两轮车的前叉两侧固定钢丝绳,活动长杆的中间设置固定环,钢丝绳沿两轮车两侧穿过滑动环与拉紧弹簧连接,拉紧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环连接,前叉转动时,通过钢丝绳拉动活动长杆,活动长杆通过活动短杆使转动竖杆转动,带动后轴座与螺旋桨及舵板绕转动竖杆转动。这样,只要转动两轮车车把,通过前叉拉动钢丝绳,就可以带动对称设置的后轴座与螺旋桨及舵板绕转动竖杆同步转动,在水面行驶时可以使水陆两用车灵活转向,拉紧弹簧起到拉紧两边钢丝绳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东书,未经鲍东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62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