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女式连体衣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7331.0 | 申请日: | 2007-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50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虞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百隆针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B9/08 | 分类号: | A41B9/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22013浙江省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女式 连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针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女式连体衣。
背景技术
女式连体衣已经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为大多数女性接受和使用,由于女士连体衣是紧身塑型内衣,所以其透气性和舒适性都十分重要,而且内衣还要满足健康的要求,在塑型的同时不能对于人体的表面毛细血管过于压迫。
如国内专利号为CN01234256.4的女用紧身衣和CN98101730.4的紧身衣,其在发明目的上是相近的,但是发明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塑型、美型的效果上,由于采用的结构不符合人体工学,在透气性方面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在易出汗部位采用的面料过于致密,导致汗水不宜挥发,影响人体健康,在不宜出汗的部位可以尽量采用塑型材料,而不必担心排汗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结构不科学,塑型效果不好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塑型效果好、具有提胸提臀收腹效果的女式连体衣。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解决了透气性差,穿着不舒适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的女式连体衣。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女式连体衣肩部有吊带、裆部有开口,胸部采用上部胸部面料、中部面料、下部胸部面料依次缝合;腰部面料上缝制有提臀线,提臀线的背面部分横向缝制在臀部,提臀线的正面部分与中线或下部胸部面料连接;腰部面料下端缝制有袜腿面料,袜腿面料下端缝制有下袜口;提臀线加大上提的作用力,使提臀效果更明显,臀部的开档使肌肉集中于预期的效果,提臀线配合臀部平纹面料,使提臀效果更明显,胸部的三层面料使提胸的效果更明显;下袜口弹性较小,增强了舒适性和塑性效果。
作为优选,女式连体衣腹部为网状透气面料;增加腹部的透气性,同时形成组合受力效果,便于腹部肌肉的调节,达到收腰的功效,增加了塑型的效果。
作为优选,女式连体衣背面的胸部以下至裆部为网状透气面料;背部只需少许的弹性面料即可以达到塑型的效果,同时还增加背部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部胸部面料的伸缩性小于中部面料,中部面料的伸缩性小于下部胸部面料;三层面料的作用力依次增加,使提胸的效果更明显。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袜口面料的弹性小于袜腿面料;使得袜口不上翻,不贴腿,穿着舒适。
作为优选,腋下为双层衬里结构;里层增强塑型效果,外层起到拉伸作用,同时使衣物更牢固。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紧凑,布局合理,结合了人体工学的特点布置透气布料和弹性塑型布料,使透气性增加的同时,塑型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注为:吊带1、开口2、上部胸部面料3、中部胸部面料4、下部胸部面料5、网状透气面料6、网状透气面料7、袜腿面料8、下袜口9、提臀线10、腰部面料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连体衣由吊带1和主体衣物构成,吊带1呈圆弧形,前后相连,胸部分为三层,为上部胸部面料3、中部胸部面料4、下部胸部面料5,这三层面料的伸缩性为:上部胸部面料3小于中部胸部面料4小于下部胸部面料5,并且此三处面料为网眼组织;上部胸部面料3的腋下部位为双衬里结构,里侧为较薄、弹性比外侧强的透气面料;腰部面料11采用双包丝,以增加弹性,在腹部缝制有左右对称的三角形的网状透气面料7,背面的胸部以下至裆部为网状透气面料7,网状透气面料7两侧延伸至腰部,网状透气面料7为长方形;臀部有两条提臀线10a和提臀线10b,提臀线10a从下部胸部面料5开始,经过腰部绕至臀部,与裆部连接,提臀线10b从下部胸部面料5下侧的中线开始,经过腰部绕至臀部,与裆部连接;裆部为开档设计,形成一个开口2;袜腿面料8的收缩性大于腰部面料11,可以产生提臀的效果;下袜口9采用弱弹性的面料,使得袜口不上翻,不贴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百隆针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百隆针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73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