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用于非驱动轮用的轮毂轴承单元被动式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8537.5 | 申请日: | 200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50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华;周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向集团公司浙江万向精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P3/44 | 分类号: | G01P3/4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15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驱动 轮毂 轴承 单元 被动式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被动式传感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测试机动车车速的传感装置。
技术背景: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涉及的学科面宽,应用面广。传感技术主要研究信息获取、转换和执行相关的传感器和系统。传感器由于其对外界情况的敏感特性而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背景。
汽车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传感器及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传感器的销售量约占传感器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20世纪末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对汽车工业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了传感器应用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单位采用新材料和新的加工技术开发和生产新一代的传感器及系统,满足汽车工业的需求,面对汽车传感器产业的激烈竞争,因此,有关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发展这一产业。
随着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上作为重要的信号采集单元,传感器的作用得到大的发挥,汽车的速度控制一直是受到关注的重要参数,汽车的行驶环境有时很恶劣,对于采集速度的传感器来说碰到恶劣的行驶环境精度与相应显得非常重要。其中测量车速的汽车传感器在对汽车运动状态的表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用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的电磁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非驱动轮用的轮毂轴承单元被动式传感器装置,包括壳体、线圈绕组和磁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镶嵌有一固定架,该固定架中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在封闭面上设置有一接线柱,固定架形状与壳体内部相匹配,且所述固定架侧壁截面呈一S形,自底部到端口在侧壁内部和外部分别形成一环形凹槽一和环形凹槽二,在凹槽一内镶嵌有磁钢,在凹槽二内绕设有线圈绕组,且在凹槽二上设置有衬套,并在固定架外壁上扣置有套圈,将线圈绕组夹固于其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线柱上设有触头,所述触头与线圈绕组相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接线柱与固定架连接处上套设有一橡皮垫圈。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磁钢与固定架连成一体,其表面与固定架内表面齐平。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壳体外壁上设有一圈凸环。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传感器的电阻在25℃时,电阻为1040-1160欧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且安置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截面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壳体1、固定架2、磁钢4、线圈绕组5、衬套6和套圈组成。所述固定架2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在其封闭端面上设有一接线柱3,接线柱上设有金属触头,所述固定架侧壁截面呈一S形,自底部到端口在侧壁内部和外部分别形成一环形凹槽一和环形凹槽二,在凹槽一内镶嵌有磁钢4,在凹槽二内绕设有线圈绕组5,且所述线圈绕组5与接线柱3内的触头相连形成电连接。所述固定架2形状与传感器外壳1内部形状相匹配,固定架镶嵌于传感器壳体1内,且在固定架接线柱外壁上套置有一橡胶垫圈,使固定架2和壳体1连接更加紧固。所述线圈绕组5所在凹槽上设有一圈衬套6,并在固定架外壁上套置有一套圈7,将线圈绕组5夹置于固定架2和套圈7之间,在壳体1外壁上设有一圈凸环8,安装时起到卡位固定的作用。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固定于汽车非驱动轮用的轮毂轴承单元的外圈9上,法兰10与汽车车轮相连接,轮毂轴承单元的内圈13压在法兰10上。在法兰10的小端轴径上压有一齿圈12,该齿圈与传感器磁钢4的位置相对应,当汽车车轮转动时,带动法兰和齿圈一起旋转,使齿圈切割磁钢磁力线,并通过线圈绕组产生输出电压,传递到ECU系统中进行处理,测出汽车的车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向集团公司浙江万向精工有限公司,未经万向集团公司浙江万向精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85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