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行程电磁振动台的双磁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0194.6 | 申请日: | 200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58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何闻;韩冬;贾叔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6B1/04 | 分类号: | B06B1/04;H01F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程 电磁 振动 磁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振动台的磁路结构,尤其是应用在大行程电磁振动台的磁路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电磁振动台的磁路结构由安装在软铁导磁体中的单一永磁体或励磁体以及中心磁极和气隙组成,气隙中的通电线圈受到电磁力产生运动,电磁力的大小和气隙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成正比。对于大行程的电磁振动台要求具有较长的气隙长度,采用传统电磁振动台的磁路结构,则磁感应强度随着行程的增长会减小,同时磁感应强度的不均匀度也会增大,进而使振动台输出电磁力减小,波形易发生畸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大行程电磁振动台提供一种能够输出较大推力,振动波形失真度较小的双磁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大行程电磁振动台的双磁路结构,包括同轴线依次相连的第一磁体、第一中心磁环、中心磁极、第二中心磁环和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固定在外壳中,在中心磁极外同轴线套有筒状线圈和外磁极,外磁极的两端分别与外壳端口紧固。
为了方便装配,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是: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用非导磁螺栓固定在与外壳紧固的定位底座上。
上述的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同极相对,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第一中心磁环、第二中心磁环、中心磁极、外磁极、外壳和定位底座均为导磁率较高的导磁体。
在这个磁路中,磁力线分别从两个磁体出发,由于两个磁体同极相对,所以两路磁力线在中心磁极中间部位交汇,并通过气隙、外磁极、外壳形成闭合磁路。由于两块磁体分别形成两个磁路,故称之为双磁路结构。由于双磁体互补作用,使得气隙中产生了较大且较均匀的磁感应强度,该磁感应强度使得套在中心磁极外的与振动台动圈相连的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并产生运动,改变线圈中所通电流的大小及其频率即可改变振动台输出的振动强度和振动频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双磁路结构,在保持同样磁感应强度及均匀性的条件下,气隙长度大大增加;同时双磁路结构使得磁路系统的漏磁降低,磁体利用率提高;双磁路结构磁场均匀,可使振动台输出波形的失真度得到极大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磁路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大行程电磁振动台的双磁路结构包括同轴线依次相连的第一磁体5、第一中心磁环6-1、中心磁极3、第二中心磁环6-2和第二磁体9,图示具体实例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为永久磁铁;第一中心磁环、第二中心磁环、中心磁极、外磁极、外壳和定位底座均为导磁率较高的纯铁制成。第一磁体5和第二磁体9分别用非导磁螺栓2固定在与外壳8紧固的定位底座1上,外壳8与定位底座1之间可以采用冷套或拼接方式相连。在中心磁极3外同轴线套有筒状线圈7和外磁极4,外磁极4的两端分别与外壳8端口紧固,整个结构左右对称。
线圈7处于中心磁极3与外磁极4之间形成的气隙中,第一、第二磁体同极相对,可在气隙中形成较强且较均匀的磁感应强度,改变中心磁极的长度可以调节电磁振动台的行程。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01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豆分离蛋白/纤维素混合溶液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双镗头专用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