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带护垫的防剌防压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1290.2 | 申请日: | 200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61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何卫忠;郑建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卫忠 |
主分类号: | B60C5/08 | 分类号: | B60C5/0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凯音 |
地址: | 310003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垫 防剌防压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特别是用于车身较重的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内带护垫的防剌防压轮胎。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摩托车,因它们行驶的速度快、省力,且能在各种背街小巷中穿行而被人们广泛采用;但它们在行进中一旦遇上尖锐的硬物则会因轮胎被戳泄气而无法继续骑行,这时除非遇上修车人,否则只能下车推行。在推行时,不仅因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形体大而费劲,而且泄了气的轮胎在车身的重压下严重变形、甚至被压破。因此,人们正努力于对轮胎结构的改进。申请号为96222001.9的中国专利“安全防戳轮胎”,它在内胎和外胎之间加有蜂窝状安全防戳衬圈。其缺点是:它的蜂窝状安全防戳衬圈降低了轮胎的弹性,并且还因它在轮胎径向上的厚度增加而对外胎有所牵制,故不仅骑行中会有轮胎气不足而费劲的感觉,而且还降低了轮胎在不平的地面行驶或急转弯、急刹时的应变能力,增加了事故的隐患。申请号为200420110272.9的中国专利“一种防戳轮胎”,它在内胎和外胎之间加入防戳带,该防戳带是金属带、塑料带或泡沫带。其缺点是:1)如果防戳带是金属带,它虽能防戳,但却大幅提高了轮胎的硬度和弹性、增加了行驶途中的颠簸,并且也同样降低了行驶中的轮胎对凹凸不平的地面或车辆急转弯、急刹等的应变能力;2)如防戳带是塑料、泡沫带,则它同样具有与上述的“安全防戳轮胎”相同的缺点,犹如轮胎缺气、骑行费劲。
除此之外,上述两专利还有以下的缺点:它们所用的蜂窝状安全防戳衬圈、塑料带或泡沫带如被尖锐硬物戳破而泄完气,那么对车身较重的电动车或摩托车而言,不仅推车行进很费劲,而且在推行中轮胎因得不到上述偏软材料如塑料、泡沫带或薄层金属带的支撑而被重压变形,甚至被压破而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内胎被戳泄气,或能缓解已泄气轮胎被车身重压而损坏的内带护垫的防剌防压轮胎,并使它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不用改变现有轮胎生产的模具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内带护垫的防剌防压轮胎,它包含一个可充气的内胎和一个能使轮胎固定在轮箍上的外胎,其特征是:在内胎与外胎之间设有一条其长度与内、外胎的周长相匹配且横截面的形状与内、外胎贴靠侧的形状相吻合的再生复合橡胶的护垫。护垫在外胎径向上的最大厚度为10~35mm。
上述的护垫在与外胎相贴靠的侧壁上带有纵横交错的内凹的缝隙。该缝隙的宽度不小于0.1mm,沿径向的内凹深度为2~2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通过在轮胎的内、外胎之间设有的再生复合橡胶的护垫之后,不仅能大大降低内胎被戳泄气的机率,而且一旦内胎被戳泄完气后,轮胎会因护垫对外胎的支撑而使推车行走较为轻松;与此同时,护垫对轮胎的支撑还可缓解内、外胎被车身重压而引起的弯曲变形或被压破,从而减小轮胎的损坏;2)护垫以再生复合橡胶为材料时,不仅能回收利用废橡胶,并且还因废橡胶与外胎的橡胶材料的性质类同,故有该护垫的存在就等于外胎被加厚,然而这种加厚却又不改变现有外胎的生产模具;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解决轮胎防剌或防压的同时,又可继续沿用现有的轮胎生产设备;3)护垫在与外胎相贴靠的侧壁上带有纵横交错的缝隙之后,能保持轮胎原有的对行驶方向或急刹中或地面凹凸不平的应变能力、确保骑车人的安全;4)由于护垫是采用复合橡胶、与外胎的材料性质基本相同,故当外胎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对于本应立即更换的外胎还可由护垫继续支撑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外胎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橡胶资源、有利于本实用新型轮胎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带护垫的防剌防压轮胎的主剖视图;
图2是护垫3在图1所示位置上的仰视图。
图中的标号说明:1-内胎;2-外胎;3-护垫;3a-护垫在与外胎相贴靠的侧壁上的内凹的缝隙;A-缝隙宽度;B-护垫在外胎径向上的最大厚度。
实施例1、本实施例内带护垫的防剌防压轮胎,它的结构可从图1中看到,它包含一个可充气的内胎1和一个包围在内胎外的且能固定在轮箍(图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轮箍)上的外胎2,以及一圈位于内胎与外胎之间的由再生复合橡胶制成的护垫3;护垫3的内圈长度与内胎的外侧周长度相匹配,而护垫的外圈长度与外胎的内侧周长相匹配,故其横截面的形状呈月牙形;并且护垫是直接被围拢在内胎和外胎之间。护垫在外胎径向上的最大厚度B可根据车形的种类、车体的大小或车身的重量在10~35mm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卫忠,未经何卫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12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层耐沾污高效防水弹性涂料
- 下一篇:准好氧渗透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