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1563.3 | 申请日: | 200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52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2;H05B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5324浙江省慈溪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 砂锅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于2007年3月22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名称为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720140801.3,如图1所示,此专利申请中的电热丝2是直接嵌入于锅体1底部的嵌槽11中后用混有粘合剂的陶土8压实固定的,这种结构还存在一种不足,那就是陶瓷具有一种微透气结构,采用此结构的锅体在使用过程中锅内的液体容易沿着锅内的透气结构向下渗透至电热丝造成短路而产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改良结构,可以有效防止锅内的液体容易沿着锅内的透气结构向下渗透至电热丝造成短路而产生危险的不足,保证了使用安全,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改良结构,包括锅体及电热丝,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上锅体及连接在上锅体底侧的闷盖,所述闷盖上端面设有嵌槽,所述电热丝设在嵌槽内,电热丝上方还设有充满嵌槽的导热填充层,在闷盖上端面与上锅体的下底面间还设有防渗漏及导热效果都非常好的隔离层。
优选的,所述隔离层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如铜、铝、铁等。
改进的,在所述金属材料制作的隔离层上还设有接地结构,,这样可有效地避免锅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碎裂时给使用者带来的危险性。
优选的,所述闷盖上安装电热丝的主体部分设置为凸起结构,所述上锅体底部设有与所述凸起结构对应的凹陷部。
优选的,所述凸起结构可以为底侧带边缘的圆台型。
优选的,所述凸起结构也可以为圆环型。
优选的,所述导热填充层为氧化镁粉末层。
优选的,所述闷盖与上锅体通过设在边缘的若干螺钉连接,闷盖与锅体边缘设有与螺钉对应的螺纹孔。
所述上锅体由麦饭石与紫砂陶土2∶3的质量比混合制作。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锅体与电热丝之间增加了一层防渗漏及导热效果都非常好的金属材料制作的隔离层,隔离层上还设有接地结构,当锅内的液体渗透下来时,被隔离层隔绝,不会导致电热丝形成通路而产生短路危险,其接地结构可有效地避免锅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碎裂时给使用者带来的危险性,整个锅体使用起来安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原电热砂锅锅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热砂锅锅体的改良结构的一种实施例,包括锅体1及电热丝2,所述锅体1包括上锅体12及连接在上锅体12底侧的闷盖13,闷盖与上锅体通过设在边缘的若干螺钉3连接,闷盖与锅体边缘设有与螺钉对应的螺纹孔。所述闷盖上端面设有嵌槽14,所述电热丝2设在嵌槽14内,电热丝上方还设有充满嵌槽的导热填充层4,所述导热填充层4为绝缘性能良好的氧化镁粉末层,在闷盖上端面与上锅体的下底面间还设有隔离层5,所述隔离层由防渗漏及导热效果都非常好的金属材料制作,如铜、铝、铁等。在所述金属材料制作的隔离层上还设有接地结构,这样可有效地避免锅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碎裂时给使用者带来的危险性,对于接地结构的设置及形式,常规技术人员按实际需要均可方便设置,在此不做详述。所述闷盖上安装电热丝的主体部分设置为底侧带边缘16的圆台型的凸起结构15,所述上锅体12底部设有与所述凸起结构15对应的凹陷部17。本实施例中的螺钉3即在闷盖的边缘16处位置将上锅体12及闷盖13连接在一起。其中上锅体由麦饭石与紫砂陶土2∶3的质量比混合制作,闷盖用硅藻土制作。
上述的凸起结构是根据电热丝的实际布置形式来设置的,也可以为圆环型、半月型或其它结构形式,对于简单的锅体,闷盖也可以不设置凸起结构,直接以平板式的结构安装在上锅体底部,如图3所示。当然也可以参考图1结构进行简单的变形,如图4所示结构。本实用新型中上锅体及闷盖的连接不局限与螺钉连接,也可以采用公知的其它方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15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或窗的翼扇以及用于制造门或窗的翼扇的方法
- 下一篇:防脱式金属髋臼内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