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饭煲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2807.X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43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杨夫健;金尾修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0018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饭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饭煲,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降低流速、自动分离汽液的蒸汽筒。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饭煲中,蒸汽筒的安装位置在电饭煲外盖的上部,电饭煲的煲盖上所设的蒸汽导流装置的内部为空腔结构,蒸汽筒的内部设有一根通过进汽孔与煲体内部相通的导汽管,顶面上设有排汽孔;在排汽孔与导流管之间设有从蒸汽引导装置的顶面内侧向下伸出的挡板;在蒸汽引导装置的底面设有回流缺口,并且在所述的回流缺口下装有起单向阀作用的硅胶件。在煮饭时,蒸汽和米汤混合物由进气孔进入导气管,顺流而上到了蒸汽筒内部后遇到挡板,经过回转流运之后,蒸汽通过排气管排到外部,而汤汁液体落入底部,通过回流缺口流回锅内,硅胶件起单向阀的作用。上述结构的不足不处:一是当蒸汽流速高时,汤水来不及分离便从蒸汽筒中飞溅出来;二是蒸汽筒结构复杂,部件多,所需的工装及工序复杂,加大了制造成本,成口率低。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一是使锅中的米汤沸腾产生的汽泡,在蒸汽筒内部所设置的回转流动的导流回路中,减慢蒸汽和米汤混合物的流动速度,使汤水通过其上的滴水孔回流到锅内,蒸汽从排气口排出,从而提高了防米汤溢出的效果;二是蒸气筒采用整体注塑结构,减少部件、简化装配工序,达到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1、蒸汽筒位于电饭煲外盖的内侧,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由于蒸汽筒排气口位于电饭煲外盖内侧且外盖上的排气孔与蒸汽筒的排气孔呈错位导通,因此实现了蒸汽与米汤混合物的二次分离,确保了无米汤从外盖排气孔中溢出或喷出;二是将蒸汽筒设置在电饭煲外盖的内侧,使外盖的手感性和感观性更好。2、由第一路蒸汽导流回路和第二路蒸汽导流回路构成的迷宫式汽液分离回路,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由迷宫式汽液回路在结构设计上呈环状套环状,而环状导流回路在流体上系阻尼流体回路,也就是说,通过阻尼流体回路(迷宫式汽液回路)的流体,在通过阻尼流体回路时,流体所受到的阻力非常大,能量损失大,其结果造成流体流动缓慢,汽、水、物分离,汽体从迷宫式汽液分离回路开放部经电饭煲外盖上的排气孔排出,而水从迷宫式汽液分离回路底面上的滴水处流回锅内,米粒则沉淀在回路内,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3、第一路蒸汽导流回路壁的顶端的端面呈斜角且与外盖的盖壁相匹配,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使第一路蒸汽导流回路与外盖的盖壁共同构成封闭式强制阻尼式回路,当高压蒸汽夹带着米汤从蒸汽进口进入第一路蒸汽导流回路时,由于第一路蒸汽导流回路除进口和出口外,其壁与外盖构成封闭式导流回路,米汤在与封闭式导流回路在强制通过回路的瞬间,其米汤液体和米汤中的米粒不可避免地与封闭式导流回路壁产生剧烈碰撞,致使高压流体迅速减压、减速,米粒碰撞下沉至底,从而实现了减速、减压、汽液分离的目的。
技术方案:电饭煲,电饭煲外盖的上部设有蒸汽筒,所述的蒸汽筒位于电饭煲外盖的盖内且蒸汽筒的蒸汽排口与外盖的排气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迷宫式蒸汽导流回路的设计,使进入迷宫式导流回路中的高压米汤混合物,能够在通过迷宫式导流回路的过程中,其高压米汤被迷宫回路迅速强制阻尼减压、减速,使米粒碰撞下沉至底,从而达到了汽液分离的目的,避免了米汤从电饭煲排气口溢出的不足;二是一体化整体结构的设计,不仅具有结构新颖、独特、简单的特点,而且简化了装配工序,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蒸汽筒安装在电饭煲外盖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蒸汽筒与电饭煲外盖的安装方向示意图。
图3是蒸汽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蒸气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蒸汽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未经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28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