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漆包线烘炉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12937.3 | 申请日: | 200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22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戚建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戚建萍 |
主分类号: | F26B21/04 | 分类号: | F26B2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王益新 |
地址: | 3118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漆包线 烘炉 尾气 余热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漆包线烘炉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漆包线用绝缘漆中的溶剂、稀释剂的含量高达60-70%,使用的溶剂多为甲酚、二甲苯、甲苯等芳烃,这些有机物质不仅具有高的燃烧值,一般为9-12kwh/kg,而且在烘漆过程中因溶剂挥发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这部分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废气通过特定的催化剂,使可燃的污染物完全氧化成CO2和H2O,是漆包线企业在生产中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的漆包线生产设备都只装备一套催化燃烧热风循环系统,有机溶剂和稀释剂蒸汽通过催化器,在不断补充新鲜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的热量,把这些热量通过循环系统送回到漆包线烘炉内作为热源,用于蒸发导线漆层中的溶剂,稀释剂和固化漆膜,替代电加热,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在漆包线生产过程中,最后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温度仍然相当高,而且废气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漆包线生产过程中漆包烘炉尾气的问题,提供一种漆包线烘炉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漆包线烘炉所组成,在漆包线烘炉上方设有热风循环装置,在热风循环装置上依次设有循环风机、催化前加热器和催化燃烧器,在热风循环装置上还设有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上设有二次催化燃烧器、热交换器、排废风机和烟囱。在热风循环装置上的经过催化燃烧器燃烧的热风有一部分回入漆包烘炉,另一部分进入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将催化燃烧后的热风在排废前二次催化,使一次燃烧后的残余溶剂再次燃烧热量用于热交换器的蒸汽发生器和新鲜空气的预热(铜线退火保护必需使用蒸汽,以避免氧化)。废气热能充分利用后通过排废风机排放至大气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和创新。(1)减少污染。目前的漆包线生产设备都只装备一套催化燃烧热风循环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在漆包线生产过程中,最后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温度仍然相当高,而且废气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而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即将催化燃烧后的热风在排废前二次催化,使一次燃烧后的残余溶剂再次燃烧热量用于热交换器的蒸汽发生器和新鲜空气的预热利用。废气热能充分利用后通过排废风机排放至大气中。该技术不仅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废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废气排放浓度比标准达标削减50%,而且大大地减少了电能消耗。(2)充分利用热能。本实用新型在二次催化燃烧过程中,通过废气与空气的热交换,预热新鲜空气,高温废气放出热能,此循环热空气再通过一个空气与水的热交换,这样便获得了高温热水,直接用于漆包线生产设备的蒸气发生器。(3)节约能源。目前每吨漆包线的平均能耗电量530kwh,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后,每吨能耗可降至于280kwh,节电50kwh/吨,能耗降低15.8%。(4)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本实用新型不仅达到了节能的良好效果,而且使设备运行更加平稳,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废品率下降,同时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设备的维修成本,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漆包线生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漆包线烘炉1所组成,在漆包线烘炉1上方设有热风循环装置2,在热风循环装置2上依次设有循环风机3、催化前加热器4和催化燃烧器5,在热风循环装置2上还设有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6。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6上设有二次催化燃烧器10、热交换器9、排废风机8、和烟囱7,在热风循环装置2上的经过催化燃烧器燃烧的热风有一部分回入漆包线烘炉1,另一部分进入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6,将催化燃烧后的热风在排废前二次催化,使一次燃烧后的残余溶剂再次燃烧热量用于热交换器的蒸汽发生器和新鲜空气的预热(铜线退火保护必需使用蒸汽,以避免氧化)。废气热能充分利用后通过排废风机8、烟囱7排放至大气中。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戚建萍,未经戚建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2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