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床进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13163.6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78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俞朝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5/34 | 分类号: | B23Q5/34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晓翔 |
地址: | 312500浙江省新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床 进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床构成装置领域,尤其与一种车床进给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床的自动进给装置包括大拖板、小拖板和刀台,小拖板安装在大拖板上并可以移动,大拖板的进给移动方向和小拖板的进给移动方向相互垂直,大拖板和小拖板的进给动力是由主电机通过机械传动提供,这样的进给机构动力传动机构复杂,进给动力也可以由分别与大拖板和小拖板各自连接的两个液压油缸提供,这样的进给机构大拖板和小拖板联动性差,刀台安装在小拖板上,一般只能安装一个刀台,一次进给只能完成工件加工的一道工序,无法适应具有多主轴的组合车床的进给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就是适应多主轴组合车床进给要求,克服现有车床进给机构存在的机构复杂、联动性差,一次进给只能完成工件加工一道工序的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实现一次进给完成工件加工的多道工序、机构简单、联动性好的高效率车床自动进给机构。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车床进给装置,包括基座、大拖板、小拖板和油缸,大拖板通过两个平行的第一导轨副安装在基座上,油缸通过油缸支架固定安装在基座左端,其轴线与第一导轨副轴线平行,油缸和大拖板左端连接,小拖板通过两个平行的第二导轨副安装在大拖板上,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导轨副和第二导轨副的轴线形成一个小于90度的夹角;所述的基座右端设置有限位挡板;所述的小拖板右端设置有限位杆,左端设置有弹簧安装孔,弹簧安装孔中安装有与第二导轨副轴线平行的弹簧,弹簧另一端通过弹簧座与所述的大拖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大拖板右端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和弹簧将所述的小拖板限位在大拖板右部,使所述的小拖板右端面和所述的大拖板右端面对齐,限位杆突出于大拖板右端面;所述的小拖板上安装有多个刀台。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的基座上设置有感应开关,所述的大拖板左端设置有感应物,感应开关和感应物结合对大拖板的移动行程进行控制,从而对进给运动进行控制。
所述的小拖板设置有燕尾。
所述的刀台由刀台座、刀台压块和装刀台组成,刀台座和刀台压块组合形成燕尾槽,利用燕尾和燕尾槽的配合加强了刀台在小拖板上的装配稳固性,刀台采用分体式组合,方便拆装调整。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油缸提供动力,将大拖板往右推,开始进给,大拖板带同小拖板一起横向往右移动,使限位杆逐渐靠近限位板,当限位杆与限位板接触后,大拖板仍然在油缸的作用下右移,由于限位杆与限位板的限位,小拖板无法再随大拖板右移,相对于大拖板就变成了左移,又由于第二导轨副的导向,小拖板就沿着第二导轨副轴线方向相对于大拖板反向滑移,从而压缩弹簧,使弹簧对小拖板产生更大的弹力,由于第二导轨副和第一导轨副轴线存在一夹角,小拖板和大拖板的运动方向就形成一夹角,小拖板的运动可以分解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小拖板的纵向运动和大拖板的横向运动结合就完成了车加工的两个方向的进给。当大拖板的移动达到设定的行程时,感应开关感应到感应物,感应开关就会给车床控制系统发出信号,由车床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油缸停止对大拖板提供右推动力,大拖板停止运动,小拖板也随之停止运动,随后车床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油缸提供动力将大拖板往左拉,使限位杆逐渐脱离限位板,小拖板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回复到大拖板右部原位,在限位块作用下随着大拖板往左移,完成进给工作。
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机构简单,一次进给过程就可以完成工件加工的多道工序,显著提高了车床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床进给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床进给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A-A向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小拖板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小拖板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小拖板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刀台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31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