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4172.7 | 申请日: | 200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7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敖鹏;秦燕华;沈建海;丁坚;潘雄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0 | 分类号: | E02D29/00;E02D17/04;E04G23/02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嵌入式 单层 地下室 木桩 复合 土钉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属于地下室土钉墙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的停车是一个十分紧迫与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许多住宅小区都采用嵌入式地下车库,即部分或全部的小区房屋落于地下室车库顶板上,而地下室侧壁周边散布着小区里的其他房屋。软土地区,土质差。住宅多数采用桩基,其中预应力空管桩占了很大比例,而空管桩对土体侧移非常敏感。因此,开挖嵌入式地下室的必须要保护好周边的桩基,有效地控制好周边土体位移。解决单层嵌入式地下室的支护开挖目前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案:第一是放坡或斜面土钉墙开挖,其造价省,但不安全,土体整体滑移和坑底隆起的概率大。且嵌入式地下室与周边桩基相距太近,施工场地也难以具备,故此方案问题较多;第二采用悬臂排桩加水泥搅拌桩支护,围护体宽度小,能较好地满足场地和支护安全的需要,但造价高,桩混凝土养护时间长,工期长。第三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土钉墙支护,围护体宽度小,也能较好地满足场地和支护安全的需要。但搅拌桩出现脆性破坏往往无预兆,且水泥搅拌桩施打土钉要先引孔,施工不方便,水泥搅拌桩也要有一定的养护时间,工期也较长,造价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有效控制周边土体位移且工期短、造价省、施工方便的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周边土体中的木桩及基坑周边土体上的临近基础,木桩顶部设置有横梁,横梁和临近基础之间连接有拉锚,各木桩之间设置有土钉,木桩面层上还设置有喷射钢筋混凝土墙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横梁为钢管横梁或型钢横梁。
所述拉锚为钢筋拉锚或钢索拉锚。
所述土钉为钢管土钉或锚杆。
本实用新型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考虑了嵌入式地下室的分布特点,合理利用周边桩基础的整体拉接作用,并充分发挥木桩的超前支护、抗坑底土隆起及土钉墙联合支护的优势,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嵌入式地下室的围护结构。
具体来讲,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是垂直开挖,结构占用宽度小,满足了嵌入式车库开挖的场地需求。
(2)木桩具有较大抗弯刚度,超前锚杆作用明显,有利于减少前期开挖的土体侧移;土钉可以在木桩间空隙钻入土层,方便了土钉施工;木桩深入基坑底起到较好的抗坑底土隆起的作用;木桩选材常见,施打简单,工期减少,造价省。
(3)木桩顶设置拉锚与临近基础拉接,合理发挥了周边基础的整体抗侧能力,有效减少了支护的整体位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周边土体7中的木桩1及基坑周边土体7上的临近基础2,木桩1顶部设置有横梁6,横梁6和临近基础2之间连接有拉锚5,各木桩1之间设置有土钉4,木桩1面层上还设置有喷射钢筋混凝土墙面3。
其中,横梁6为钢管横梁,也可以为型钢横梁;拉锚5为钢筋拉锚,也可以为钢索拉锚;土钉4为钢管土钉,也可以为锚杆。
本实用新型嵌入式单层地下室木桩复合土钉墙结构是采用如下步骤施工而成:
1)土方开挖至临近基础2底标高;
2)施工木桩1,形成木桩挡墙;
3)浇筑、养护临近基础2;
4)在木桩1顶安装横梁6,该横梁6通过拉锚5与临近基础2拉接;
5)沿木桩1向下分层开挖基坑土体,在开挖出的木桩1之间钻入土钉4,在土钉4内进行压力注浆;
6)在木桩1面层上设置钢筋网及土钉锚筋后喷射混凝土,形成喷射钢筋混凝土墙面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41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体电光转换面发射体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交互式广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