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遥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4891.9 | 申请日: | 200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66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滕强华;黄大浮;於伟勇;陈其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正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G08C1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晓峰;陈丽霞 |
地址: | 310011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遥控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遥控器。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遥控装置应用范围很广,最典型的应用领域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防盗报警器和某些场所的遥控开关等。其涉及的生产技术主要有如下两种:
一、普通编解码装置(也叫固定码技术)
如图1、图2、图3所示,其无线遥控发射器采用普通的编码IC,如型号为LX2260、LX2262等之类的编码IC。接收主机则采用普通解码IC加单片机控制,如图2所示;或者单独采用单片机实现解码加控制功能,如图3所示。其价格比较低廉。但不足之处在于:①编码过程在生产环节上非常烦琐,需要人工对无线遥控发射器的地址码逐个进行编码,还得逐一作记录,尽量避免生产上的重码。这不仅很费工时,而且容易出错;②接收主机如果纯粹采用单片机实现解码加控制功能的话,生产也非常麻烦,在单片机还没有焊到应用板之前,需要先把解码软件烧录到单片机内,然后再把单片机焊到应用板上去。最后,还需要利用专用的设备把单片机里的编码读出来,再根据该编码去编遥控发射器的地址码,这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力,又浪费时间,拉长生产周期。另外,固定码的重码率比较高,安全性相对来说比较低。
二、百万组编码装置(也称学习码技术)
无线遥控发射器采用百万组预烧码IC,如型号LX2240、LX1527、LX527等之类编码IC。百万组预烧码的应用,无论是从遥控发射器还是接收主机方面来说,在生产上都省略了普通编解码技术烦琐的编码环节,同时它的重码率也得到了提高。单纯从遥控发射器来说,确实比普通编解码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接收器来讲,在生产上它需要增加一个“学习”的流程(也叫“对码”),即在成本方面它需要增加一个存储器,(注:该存储器系指EEPROM或FLASH,而非一次性烧录的OTP,下同)。当生产流程到“学习”或“对码”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存储器用来存储遥控发射器的地址码。该存储器要么是单片机内带的(这样的单片机价格比较高,很少被采用),要么是独立外挂的存储器(被多数厂家采用)。但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的存储器,都增加了接收器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固定码技术的接收器而言),这也是这类遥控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重码率相对低、生产效率较高而成本较为低廉的无线遥控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无线遥控器,包括无线遥控发射器和无线遥控接收器,所述无线遥控发射器包括按键电路、电源电路、编码电路和高频发射电路,所述无线遥控接收器包括供电电路、高频接收电路、单片机电路、控制电路和外部信号输入部件,所述单片机电路包括烧录接口和无存储器的单片机芯片,所述无存储器的单片机芯片通过烧录接口烧录有解码控制软件和无线遥控发射器中的地址码。通过烧录接口直接将解码控制软件和无线遥控发射器中的地址码烧入接收器上的单片机芯片内,省略了存储器部件。即只需采用无存储器的单片机,既降低了材料成本,也省略了传统学习码技术繁琐的学习操作环节,杜绝了丢码故障。
作为优选,所述编码电路中包括百万组编码芯片或千万组编码芯片。因发射器直接采用千万组编码芯片或者百万组编码芯片构成编码电路,故在生产过程无需编码,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千万组编码芯片重码率极低;
作为优选,所述外部信号输入部件为传感器。将外部信号输入部件选为传感器,即可实现防盗报警器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外部信号输入部件为手动开关装置。将外部信号输入部件选为手动开关装置,即可实现无线遥控开关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固定码的遥控发射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图3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固定码的遥控接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学习码的遥控发射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5-图6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学习码的遥控接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遥控发射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遥控接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正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正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48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