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难饥氧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5779.7 | 申请日: | 2007-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56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于亚楼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亚楼 |
主分类号: | A62B7/00 | 分类号: | A62B7/00;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50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难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难饥氧救生装置,以解决矿难产生气阻现象时,矿工因缺氧及饥饿状态下的人员伤亡问题,使解救过程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变敞口式解救为封闭式解救。
背景技术
目前,煤矿安全的形式严峻,重大事故频繁出现,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几率较高。瓦斯事故、煤尘爆炸、矿水事故、矿山顶板事故等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目前矿难发生后,由于矿井中有害气体浓度过大,情况复杂,救援人员无法深入灾区搜寻被困矿工,而人的生理状况要求营救一般要在7天之内,如超过7天,在缺乏氧气和饮用水的情况下,会因窒息饥饿使生存变得渺茫。煤矿发生透水时,因地面人员确定不了下出水点,一边在排水一边仍在渗水。但是井下积水并没有明显的下降,排水效果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从煤矿自身特点分析,得出矿难人员伤亡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一种可以在矿难发生的开始使就有效输送氧气、流食和饮水,以延续矿工生命的矿难饥氧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矿难饥氧救生装置,它包括主体管道,主体管道的外体设有银白色夜光指示标志,主体管道中设置有两个独立的分体管道——氧气供应分管道、流食和饮水供应分管道,所述两分体管道的末端分别有氧气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及流食和饮水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氧气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与氧气分管道连接卡式接口相对应连接,与氧气分管道连接的卡式接口的另一端为矿工氧气供给卡式接口,主体管道末端为主管道末端卡式接口,该卡式接口设有四个通风口;氧气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及流食和饮水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平行安装在主体管道内,一直延伸安装至主管道末端卡式接口。
所述的主体管道呈M型固定在地下矿井内的墙体上,主体管道与煤矿地面大型风机连接、输送空气至主体管道的末端;主体管道每间隔10米在墙体上设置氧气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及流食和饮水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并固定于墙面上,在固定处置有小型外伤急用品储物盒。
本实用新型的矿难饥氧救生装置,能够高效、有序地组织实施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遥远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有效的技术装置,并具有环保功能,极具开发利用之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适用的技术领域包括煤矿瓦斯、矿尘、火灾、水灾及顶板塌陷人员解救,还渗透到有色金属矿的开采,人防工程的挖掘,城市地下光缆施工,涵洞施工和维修,地铁维护等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主体管道和其外部银白色夜光指示标志的示意图;
图2为主体管道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供应氧气分管道和与矿工进行连接的氧气供给卡式接口示意图;
图5为主管道末端的卡式接口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中:1、主体管道,2、管道外壁银白色夜光指示标志,3、氧气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4、流食和饮水供应分管道卡式接口,5、矿工氧气供给卡式接口,6、与氧气分管道连接的卡式接口,7、主管道末端卡式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上述各附图,主体管道1采用阻燃材料制成,整体呈红色,外面涂有石蜡,起到防腐阻燃作用,成M型固定在矿井的内墙面,以减少煤矿矿壁倒塌的反冲压力,防止主体管道1上的固定卡被拉断。主管道由煤矿地面大型风机输送空气到末端。管道末端有四个孔,为煤矿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主管道内在通风情况下可承受3.5兆帕的固定压力,减少了爆炸后顶板的冲击压。
由煤矿地面大型风机连接主体管道1,输送空气到主管道末端卡式接口7末端。如发生矿井深处的火灾情况,通过主体管道1的强大压力,推动水流到卡式接口7末端,起灭火的作用。
如发生矿坑突水、地下水害等情况,水达到标高后,因为主体管道1充满气体,则会漂在水面上,使矿工可以抓住主体管道1,按照管道1外壁上的夜光指示标志逃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亚楼,未经于亚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5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