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6739.4 | 申请日: | 200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8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小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小光 |
主分类号: | F26B17/12 | 分类号: | F26B17/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30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顺流 干燥 粮食 干燥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多级顺逆流粮食干燥机已被多数粮食企业所采用,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不断推广,粮食收获时的含水量有上升的趋势,给干燥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厂家为了加大干燥机的降水幅度,增加了更多的干燥箱,而热风都是通过设置在干燥机某一侧的热风风道分别输送到每个干燥箱的进风口;由于空气的射流特性及管路阻力的影响,必然导致干燥热风沿进风角状管方向穿过粮层的流速变化很大,使粮食干燥不均,角状管越长,这种变化就越显著;潮粮在干燥过程中,从上到下在每一干燥箱都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干燥作业完成后,累积起来这种不均匀现象会更加严重,从而导致烘后粮食水分不均匀,出现干燥死角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左右逆向、上下交错进热风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使潮粮烘后水分更加均匀、无干燥死角。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其组成包括:顺次安装的预储段、热风管路、与热风配风室相联接的干燥段、与冷风管路相联接的冷却段、底座及附属部分,所述的热风管路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干燥段的两侧,并且所述的干燥段的热风管路进风口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的热风配风室在所述的干燥段的不同水平层面上对称设置。
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对称设置包括在水平面内以对角线为对称轴的设置,或者以在水平面内的横向或者纵向对称中心线为对称轴的设置。
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热风配风室为斜梯形,热风进入所述的热风配风室方向与进气角状管方向垂直或平行。
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冷却段下面与排粮装置连接、所述的预储段上面通过主塔上盖与流粮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由于热风入口从上至下在各干燥箱的两侧交错设置,所述的热风配风室在所述的干燥段的不同水平层面上对称设置,交错进风加热,进气角状管与排气角状管上下两排呈平行或交错排布,使潮粮在通过每一干燥箱的过程中,沿角状管方向造成的干燥不均匀现象被下一干燥箱以相反的状态得到补偿,经过几级干燥后,使得最后烘出的粮食水分均匀,这样尽管被烘潮粮在某一干燥箱内干燥不均,也不会影响干燥效果;所以角状管的长度设计也可以不受限制,解决了粮食干燥机角状管长度设计的难题。
2.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热风配风室为斜梯形,热风进入所述的热风配风室方向与进气角状管方向垂直或平行,通过改变斜梯形热风配风室的斜度,来改变热风的流量分布状态,从左到右递增或递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产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产品从底部进风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其组成包括:顺次安装的预储段1、热风管路5、与热风配风室12相联接的干燥段2、与冷风管路相联接的冷却段3、底座4及附属部分,所述的热风管路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干燥段的两侧,并且所述的干燥段的热风管路进风口7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的热风配风室在所述的干燥段的不同水平层面上对称设置。
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对称设置包括在水平面内以对角线为对称轴的设置,或者以在水平面内的横向或者纵向对称中心线为对称轴的设置。
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热风配风室为斜梯形,热风进入所述的热风配风室方向与进气角状管8方向垂直或平行。
所述的顺流干燥粮食干燥机,所述的冷却段下面与排粮装置10连接、所述的预储段上面通过主塔上盖6与流粮管11连接。
实施例2:
潮粮由斗式提升机送入干燥段2,干燥热风由热风风机通过供热设备送入热风管路5,然后再经过干燥段上的进风口7吹入进气角状管8,顺流穿过粮层烘干粮食后,再通过排气角状管9排出塔外,塔内的粮食经过多段交替换向通风干燥后,落入冷却段3,经过冷却后,由排粮装置10排出塔外,至此完成粮食的干燥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小光,未经赵小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67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