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楼内墙板材料生产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17253.2 | 申请日: | 200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54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林国海;翟秀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36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墙 板材 生产 模具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模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楼内墙板材料生产模具。
(二)背景技术
目前建造的房屋的楼内墙板大多均为现浇钢筋砼实心墙体或红砖墙体,该楼墙体板保温、隔热、隔声效果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室环境的舒适性有了新的追求。为了解决建筑物的分户室间相互干扰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曾经提出了专利申请号为200520021323.5,名称为建筑节能保温、隔热、隔声楼内墙板模块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只有保证这些模块具有规范的结构形状,才能使这种模块能够真正用于建筑施工。而要保证模块的质量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模具。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模块的质量,操作方便的楼内墙板材料生产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它包括凹模和凸模,凸模由模板和与模板一端连接成一体的凸模底板组成,模板的两面开有燕尾槽,凹模由左右侧板、上下侧板和凹模底板围成,左右侧板表面上开有燕尾槽,上下侧板与左右侧板相交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与凹槽,凹模底板与凸模底板上有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与凹槽。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
1、它还包括由箱体、箱盖组成的模具箱,凹模安装在箱体内,凸模安装在箱盖上,箱盖上带有驱动机构,箱体上设置有料枪、顶杆和进气孔,箱体和箱盖上设置有喷淋管。
2、在一个箱盖上安装有一组凸模,一个箱体中的凹模的数量与凸模的数量相等,凸模插到凹模中后形成两个模腔,每个模腔上带有相应的顶杆和料枪。
3、所述的喷淋管布置于箱体内壁的四周。
4、顶杆的端部带有与凹模底板与凸模底板上的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或凹槽形状相吻合的顶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生产出的楼内墙板材料的表面带有燕尾槽,侧面带有凸棱或凹槽构成相互配合的连接插接槽、插接榫。涂抹后,砂浆充满燕尾槽,增大砂浆与模块的接触面积,并且使砂浆与模块形成机械咬合,使砂浆与模块牢牢的结合成一体,提高模块表面与砂浆之间的结合力。顶杆的端部带有与凹模底板与凸模底板上的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或凹槽形状相吻合的顶头,它可以保证产品在受力时不损坏,表面完整美观。
搭设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生产的楼内墙板材料的墙板,具有良好保温、隔音效果的模块。这种组合楼内墙板较原混凝土墙板或红砖墙体隔音效果好、表面平整,节约能源,降低了各户室之间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具有生产速度快、工艺简单、外型尺寸准确、产品密度大、强度好等优点。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2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生产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至图4,楼内墙板材料生产模具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组成包括凹模和凸模。凸模由模板1和与模板一端连接成一体的凸模底板2组成,模板的两面开有燕尾槽3。凹模由左右侧板4、上下侧板5和凹模底板6围成,左右侧板的表面上开有燕尾槽7,上下侧板与左右侧板相交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与凹槽8,凹模底板与凸模底板上有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与凹槽。
楼内墙板材料生产模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组成包括了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组成,它还包括由箱体9、箱盖10组成的模具箱,凹模安装在箱体内,凸模安装在箱盖上,箱盖上带有驱动机构,箱体上设置有料枪11、顶杆12和进气孔13,箱体和箱盖上设置有喷淋管14。
楼内墙板材料生产模具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组成包括了第一和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组成,在一个箱盖上安装有一组凸模,一个箱体中的凹模的数量与凸模的数量相等,凸模插到凹模中后形成两个模腔,每个模腔上带有相应的顶杆和料枪。所述的喷淋管布置于箱体内壁的四周。顶杆的端部带有与凹模底板与凸模底板上的相互配合的插接凸棱或凹槽形状相吻合的顶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未经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72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