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尾气与空气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7436.4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9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立国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尾气 空气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器,主要涉及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热量与空气进行热能交换的器具。
背景技术
柴油或汽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温度均在500℃左右,在众多机械上,该类高温尾气多数都直接排放在大气中,造成热能的损失浪费。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在普通型长途客车上,冬季采用发动机尾气加热铺放在车厢底板上的散热管,以达到提高车厢内温度的目的,不仅热效率低,而且经常发生烫坏乘客物品的事故,使用不安全。另外,发动机尾气与水换热的换热产品升温慢、换热效果差的缺点也较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发动机尾气与空气热交换器,达到充分利用废弃热能、减少热能损失浪费、提高热交换效率、保证使用安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设计是,在壳体总成腔内横向配装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将壳体总成腔内依次分隔成前腔室、换热腔室和后腔室;散热管两端分别固接在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上,散热管整体配置在换热腔室内,散热管管孔与前腔室和后腔室相互连通;热风出管安装在壳体总成上,与换热腔室连通;空气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壳体总成和空气风机连接,壳体总成的换热腔室与空气风机相通,至此构成发动机尾气与空气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升温快,使用安全可靠,节约能源,减少热能的损失。
附图说明
附图是发动机尾气与空气热交换器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件号说明:
1、通气孔、2、前固定板、3、热风出管、4、热风输出分配罩、5、散热管、6、壳体总成、7、保温层、8、后固定板、9、后腔室、10、空气风机、11、空气输入管、12、换热腔室、13、散热叶片、14、前腔室、15、发动机尾气分流锥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一种发动机尾气与空气热交换器,在壳体总成6腔内横向配装前固定板2和后固定板8,将壳体总成6腔内依次分隔成前腔室14、换热腔室12和后腔室9;散热管5两端分别固接在前固定板2和后固定板8上,散热管5整体配置在换热腔室12内,散热管5管孔与前腔室14和后腔室9相互连通;热风出管3安装在壳体总成6上,与换热腔室12连通;空气输入管11两端分别与壳体总成6和空气风机10连接,壳体总成6的换热腔室12与空气风机10相通。在前腔室14内配装发动机尾气分流锥体15。在散热管5外壁面上配装散热叶片13。在壳体总成6腔内内壁面上配装保温层7。在热风出管3出风口端部配装热风输出分配罩4。发动机尾气分流锥体15整体呈空心锥体状,且在空心锥体状的发动机尾气分流锥体15壁面上开设通气孔1。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配装在发动机排气管路上,高温的发动机尾气依次进入壳体总成6前腔室14、散热管5、后腔室9内,再排出机外。尾气在散热管5内经散热管5和散热叶片13与由空气风机10、空气输入管11进入到换热腔室12的冷空气完成热交换,升温后的热空气经热风出管3进入热风输出分配罩4进行热风供应。发动机尾气分流锥体15将发动机排气管输入至前腔室14内的团状尾气分流引导均布,有利于尾气均匀进入各散热管5内。保温层7减少尾气热量在壳体总成6内的散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立国,未经张立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74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烧水壶
- 下一篇:一种环保饮水、饮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