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8765.0 | 申请日: | 200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5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梁耀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耀德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2B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姝 |
地址: | 香港新界大***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坡 边沟 明沟 排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系统中的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山坡边沟、明沟的排水槽渠多采用U形设计,在使用时容易积聚泥沙和树叶等杂质,从而造成排水槽渠的堵塞,如果堵塞的位置接近出水口,则会造成整条排水槽渠失去排水功能。
一般的公路设计,都要考虑从路外的各种来水对公路的浸蚀,如边坡、边沟的排水设计,这些传统的排水设计基本上都是比较周密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速公路挖方路段的路面边沟、明沟,基本上都是浆砌块石。这对于排走路外的来水固然是有效的,但却封闭了路面内部水的排出,所以挖方路段的水损坏比填方路段要严重。另外填方路段的边坡、挡墙,也不乏全面浆砌块石的设计,虽然保护了边坡不被冲刷,但也影响了路堤内部水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水面积大,排水速度快而且不易堵塞的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结构,其由其由山坡边沟、明沟的排水槽沟和排水渠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排水槽沟中至少设有一排灌管,其排灌管的下端设置排灌孔,排灌管的内腔设有V形、U形或半圆形水槽,在水槽与排灌管内壁之间设有分隔排灌孔的耳片;在排水槽沟和排灌管之间至少设有一承托架。
在承托架上至少设有一承托排灌管的容置槽。设在承托架上的容置槽为V形、U形或半圆形结构或呈下小上大台阶形结构。
至少在两个承托架之间设有承托支块,在承托支块的上下端设有承托排灌管的卡槽。
排灌管外壁的下端设为V形、U形、圆形或呈马蹄形结构。排灌管下端设置的排灌孔为圆形、方形或和长方形。
排灌管的内腔设有V形、U形或半圆形水槽,在水槽与排灌管内壁之间设有分隔排灌孔的耳片;在排水槽沟和排灌管之间至少设有一承托架,在承托架上至少设有一承托排灌管的容置槽。
根据需要,排灌管最上端的位置可设计高于排水槽沟上平面的位置。
为解决道路边沟、明沟与路基内部水排除的问题,可以在排水边沟与路基之间设置排灌管,其与边沟、明沟内的排灌管相通。
为使熟悉该项技术者可确实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目的与功效,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圆形排灌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马蹄形排灌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斗形排水槽沟的承托架与排灌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U形排水槽沟的承托架与排灌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半圆形排水槽沟的承托架与排灌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一种U形排水槽沟与排灌管的组合实施例;
图10是竖立双管排水结构组合实施例;
图11是一种山坡组合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承托支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明沟排水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14是排灌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山坡;(2)排灌管;(3)承托架;(4)边沟或排水槽沟;(5)道路;(6)排灌管外壁;(7)V形水槽;(8)耳片;(9)排灌孔;(10)斗形排水槽沟;(11)U形排水槽沟(12)半圆形排水槽沟(13)凹槽;(14)承托支块;(15)格栅、(16)明沟;(17)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13所示,一种山坡边沟、明沟排水结构是由山坡边沟的排水槽沟和排水渠组成,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在道路(5)一侧的边沟或排水槽沟(4)中至少设有一排灌管(2),在排水槽沟(4)和排灌管(2)之间至少设有一承托架(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耀德,未经梁耀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87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