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水壶的温度探测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9167.5 | 申请日: | 2007-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95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默晗;王畋亮;赖志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56 | 分类号: | A47J31/56;G01K1/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518055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水壶 温度 探测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温机构,尤其是一种电热水壶的温度探测机构。
背景技术
电热水壶通常是在其外壳内设置有发热盘或者加热管来加热开水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电热水壶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机械控制方法中对家用电器或者电热水壶的温度控制,一般是采用双金属片来探测家用电器或者电热水壶的温度,即将双金属片贴在发热盘上,通过双金属片受热膨胀变形产生机械力,用机械力控制开关来完成对水沸腾、防干烧过程的开关控制。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温度传感器来探测家用电器的温度,具体的做法大同小异,即用压紧装置和弹簧机构保证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的接触,间接测量水的温度,或者是采用很薄的金属外壳保护套内设置温度传感器经固定后伸进加热水中直接探测水的温度,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传给微处理器进行处理。上述双金属片探测加控制开关的方法或采用温度传感器的方法虽然被普遍应用,但由于温度探头结构上的原因和双金属片材料上的原因,温度探头未直接接触到被探测的物体,因而,温度探测的误差较大,控制的精度不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热水壶的温度探测机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温度探测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热水壶的温度探测机构,包括发热盘、温度传感器探头和线路板组件,所述线路板组件与发热盘之间设置有绝缘隔热板,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设置在弹性保护套之中,所述弹性保护套与线路板组件和绝缘隔热板压紧装配,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与被探测面紧密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发热盘的不锈钢盘面的内面设置有连接金属盘及固结在其上的环形发热管,所述连接金属盘上距离环形发热管较远的位置上开有一个圆形缺口,所述线路板组件和绝缘隔热板上开有装配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设置在离环形发热管较远的连接金属盘上的圆形缺口之中,并与发热盘不锈钢盘面的内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设置在靠近环形发热管的中部位置的连接金属盘上,并与发热盘内连接金属盘的底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数量为1至4个。
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保护套为柱塞式腔体结构,所述温度传感器探头由凝固剂封装固定在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将传统的金属外壳保护套内的温度传感器探头置于弹性保护套之中,通过装配产生的压紧力,使其紧密地贴在被探测物体的内表面,得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温度数据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水壶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水壶发热盘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水壶发热盘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水壶发热盘的剖面图
图5是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传统温度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水壶温度传感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一般都是采用温度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温度的探测,电热水壶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大体上都是在一个薄的金属外壳的管性零件内,设置有一个灵敏的感温元件,通过连接装置将传感器的金属外壳固定后,传感器伸入电加热器中的水中,感温元件通过薄的金属外壳间接测得被加热水的温度的信号,将采集到的信号通过引线传递到微处理器进行处理,而对于温度的控制则习惯上采用双金属片加开关来控制,即将双金属片紧贴在发热盘的内表面,通过弹簧或者压紧装置来保证感温元件与被测物体的可靠接触。上述的方法,都存在一个问题,即感温元件测得的温度信号误差大,水沸腾和防干烧控制的精度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壶由壶身1,壶盖,手柄2,按键,电连接器4,线路板组件12,温控器,温度传感器探头7、9,发热盘3及连线组成。电连接器4与线路板组件12之间设置有绝缘隔热板11,线路板组件12与发热盘3之间设置有绝缘隔热板15,在发热盘3的不锈钢盘面13的内面设置有连接金属盘10及固结其上的环形发热管14,温度传感器探头7、9设置在弹性保护套6、8之中,通过绝缘隔热板15上的孔设置在线路板组件12与环形发热管14的连接金属盘1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晶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91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