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泡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357.9 | 申请日: | 2007-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72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朝阳 |
主分类号: | A47G19/14 | 分类号: | A47G19/14;A47G19/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泡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茶器,特别是一种在杯盖处设有使杯盖与杯体位置相对固定的卡扣机构的泡茶器。
背景技术
茶是中国人,也是东亚和南亚人必不可少的饮品。长期以来,饮茶器具都由泡茶壶和盛茶杯组成,需要饮茶时,先将茶叶装入带开关的泡茶器,待茶泡好后,再将茶水倒入盛茶杯饮用。这种传统的饮茶方式,由于需要整套的茶具,只能在固定的场所使用,它不适合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313479公开了一种泡茶装置,这种盛茶杯具有携带方便,清洁、占空间小的优点。但是,这种盛茶杯存在结构复杂,使用不是很方便的缺陷。针对上述缺点本发明人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泡茶器,专利号为CN200620017117.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泡茶器其杯盖与杯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如果一旦泡茶器被不小心碰倒时,杯盖很容易被打开,滤杯内的茶汤以及茶叶等很容易倒出,一方面会造成浪费、弄湿桌面等,另一方面,滚烫的的茶汤还有可能烫伤使用者等。尤其是滤杯内盛有茶汤时,泡茶器头重脚轻,更容易被碰倒。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泡茶器容易被碰倒,使其内的茶汤及茶叶倒出,造成浪费、发生危险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泡茶器结构,在泡茶器杯盖上设有可伸缩的卡扣机构,滤杯上边缘与卡扣机构对应位置设有卡槽,卡扣机构卡接在卡槽内,使杯盖与杯体保持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泡茶器,包括杯体、杯盖、滤杯和滤架,杯盖设置在杯口处,滤杯套装在杯体内,滤架安装在滤杯内,杯盖内设有可伸缩的卡扣机构,滤杯的上边缘与卡扣机构的卡扣头对应位置设有卡槽,卡扣头卡接在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
所述的杯盖为上杯盖和内杯盖配合组成,中间为空心,卡扣机构设在上杯盖和内杯盖之间,卡扣件上与卡扣头对称一侧设有挡块。
所述的上杯盖和内杯盖采用卡接结构相配合。
所述的内杯盖上与卡扣机构挡块对应一侧通过转轴安装有拨片,卡扣件挡块一侧呈弧形,拨片一端设置在弧形内。
所述的挡块为圆柱形。
所述的内杯盖上固定设有定位突起,卡扣件上开有定位槽,定位突起设在定位槽内,卡扣机构内设有横向复位弹簧,横向复位弹簧一端抵住卡扣件,另一端抵住定位突起。
所述的卡扣机构上设有横向复位弹簧定位轴,横向复位弹簧一端套接在横向复位弹簧定位轴上,并抵住卡扣机构。
所述的卡扣机构上设有横向复位弹簧定位孔,横向复位弹簧设在横向复位弹簧定位孔内。
所述的滤杯底部开有通孔,滤杯内设有带滤网的滤架,在滤架与滤杯杯底之间设有一控制通孔导通或关闭的开关机构。
所述的开关机构的结构为:其包括一端伸出于上杯盖外的连杆、扛杆和活动件,扛杆安装在滤杯杯底的滤架上,扛杆一端与连杆下端接触,另一端与活动件相接,活动件设在滤杯底部的通孔处,活动件的上端与滤架之间设有纵向复位弹簧,活动件下端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杯体与杯盖之间通过卡扣机构相互卡接,当泡茶器倾倒时,泡茶器内的茶汤与茶叶等不会倒出,增加了其的使用安全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水按钮,2-上杯盖,3-卡扣头,4-横向复位弹簧,5-第一转轴,6-第一转轴支架,7-拨片,8-连杆定位片,9-密封圈,10-纵向复位弹簧,11-连杆,12-杠杆,13-活动件,14-密封垫,15-滤架,16-滤杯,17-固定圈,18-杯体,19-固定螺母,20-固定块,21-杯把,22-固定螺钉,23-定位突起,24-定位槽,25-挡块,26-内杯盖,27-定位孔,28-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其它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朝阳,未经李朝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3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