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体管道上泵防漏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446.3 | 申请日: | 200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3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克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克庆 |
主分类号: | F04D15/00 | 分类号: | F04D15/00;F04D29/4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小粤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管道 防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管路上泵的防漏系统,具体为一种管路工作中的泵在停止时之防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装于流体管路上的泵,其泵体大多在停机时成为直通状态,为防止液体的继续流动,需要将泵前或泵后之阀门用手工关闭或通过电控装置将其关闭。实际操作中,手工关闭较为烦琐,需要操作工人认真负责,而电控阀门造价高昂,结构复杂且容易损坏,在发生突发停电事故时,将会带来由无法关闭阀门而造成泄漏事故,故现有技术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流体管路上泵的防漏系统,皆在替代现有技术中流体管路上的泵体在停机时,为防止液体流动而设的手动阀门或电控阀门,且其可靠性远优于手动阀门和电控阀门,而成本大大低于电控阀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流体管道上泵防漏系统,包括泵及与之相连的管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之进水管路上设置一可限制管道内流体压力之限压阀,同时在所述泵之出口端或出口管道上设置一可由流体压力控制隔断流体流动之阻流阀。
所述泵向流体提供的压力P泵>阻流阀的额定压力P阻>限压阀的限定压力P限;
所述限压阀为带断水保护功能的限压阀;
所述阻流阀为带密封头的阻流阀,或为带密封垫的阻流阀,或为带稳定阀的阻流阀;
所述限压阀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壳体之间通过其结合面所设限压膜片隔离,所述下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之腔体内设有密封口,与装于上壳体内膜片板相连且可由该膜片板上所设弹簧控制做上下移动之密封头置于密封口位置;
所述带密封头的阻流阀包括一壳体,该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之腔体内设有密封口,该密封口上设有可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之密封头;
所述带密封垫的阻流阀包括一壳体,该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之腔体内设有密封口,密封垫片周边固于壳体上,其中间部分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
所述带稳定阀的阻流阀包括两相互串接之前、后壳体,两壳体内腔相互连通,其中后壳体之进水口设于前壳体出水口位置,所述两壳体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之腔体内设有密封口,其中前壳体内密封口上设有可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之密封头,后壳体内设有密封垫片,该密封垫片周边固于后壳体上,其中间部分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或者:所述前壳体内设有密封垫片,该密封垫片周边固于前壳体上,其中间部分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后壳体内密封口上设有可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之密封头;或者为:前、后两壳体内密封口上均设有可由弹簧控制其与密封口贴合之密封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泵之进水管路上设置限压阀,可对管道内流体压力进行限制,使其在一设定的压力值下流动,同时在泵之出口端或出口管道上设置一阻流阀,因此,电信号只控制泵的启闭,而管路的通断则由流体的压力自行控制。在泵停机时,可不需要操作工人通过繁重的手动方式完成,也不必采用专门的电控阀门,不仅简单易行,也降低了整个系统成本,而且可靠性远高于电控方式,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断水保护功能的限压阀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密封头的阻流阀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密封垫片的阻流阀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带稳定阀的阻流阀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实施例一之系统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实施例二之系统图。
图中:
1.水管 2.限压阀 3.水管
4.水预处理器 5.水管 6.水泵
7.反渗透组件 8.水管 9.水桶
10.废水管 11.阻流阀 12.压力开关
13.水管 14.纯净水龙头 16.水管
2-1.进水口 2-2.下壳体 2-3.出水口
2-4.螺栓 2-5.弹簧 2-6.膜片板
2-7.限压膜片 2-8.密封口 2-9.密封头
2-10.控制杆 2-11.上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克庆,未经杨克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4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