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0630.8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20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潘政民;李林珍;黄兴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7/02 | 分类号: | H04R7/02;H04R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莉 |
地址: | 2131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发声 器件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发声器件的振膜,尤其涉及一种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产品日趋多样化和小型化,这就必然要求手机产品上所用的声学元器件一方面要能尽量减小尺寸另一方面还得保证良好的声学性能。当前,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案就是缩小振膜所占有的空间,这样即对发声器件整体效果不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又能达到减小空间体积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还有在主振膜上粘贴金属薄膜或先用塑料薄膜热压出与主振膜上某局部曲面相同的形状,然后再复合在主振膜的相应位置的两种方法。在前一种方法中,金属薄膜具有质量重和易形变的缺点,且形变的处理很困难;后一种方法中,该复合振膜在几乎不改变振膜的尺寸的情况下,能对性能可以进行较好的调节,但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不能将振膜所占有的空间降得很低。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的振膜1包括折环11,音圈位12,球顶13,这三部分的尺寸通常都是按照标准参数设计的,如照搬到微型发声器件的设计当中,则会使得折环11相对较宽,有效辐射面积受到限定,不利于提高灵敏度;而且,音圈位12比较狭窄、球顶13较大,易导致高频失真。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在保证振膜所占有的空间小,且其性能可以被调节的情况下,使振膜质轻,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批量生产要求的振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其能在发声器件厚度变薄或性能要求提高时,仍能获得理想的声学性能且易于批量生产,成本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包括主振膜以及硬质的平面振膜,其中所述主振膜由折环、音圈位以及球顶组成,所述音圈位处借助于胶合层粘贴有一硬质的平面振膜。
优选地,所述平面振膜的形状与主振膜的音圈位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主振膜为圆形或跑道形或方形。
优选地,所述平面振膜为塑料平面振膜。
优选地,该胶合层为胶水或胶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主振膜的音圈位扩大,而缩小折环及球顶尺寸,并在扩大后的音圈位设置一平面振膜,对主振膜局部形状与硬度均进行了调整,振膜所占有的空间却可大为减小,而且能达到或优于原有主振膜的性能,获得更好的声学性能,包括灵敏度,频率响应以及失真等;从而可生产出更薄的动圈式发声器件,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大批量生产。可用于动圈式电声换能器的振膜,如用于手机的动圈式扬声器或动圈式受话器的振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微型发声器件的振膜的俯视图。
图2是现有微型发声器件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的主振膜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的平面振膜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的剖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发声器件的复合振膜,包括一主振膜1、平面振膜4。
所述主振膜1是在现有的振膜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其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跑道形或方形或其他适当的形状,材质不限。所述主振膜1通过扩大音圈位2的平面尺寸,来缩小折环3的尺寸,从而增大微型发声器件的有效辐射面积,适当提高灵敏度;而缩小折环11尺寸,又可以改善折环11的线性性能,改善微型发声器件的低频失真;扩大音圈位12的平面尺寸,缩小球顶13尺寸,加强球顶13的强度,改善微型发声器件高频失真。
为了加强由于扩大的音圈位12平面尺寸,而在所述音圈位12处再借助于胶合层(图未示出)粘贴有一平面振膜4,所述胶合层优选采用胶水或胶带;所述平面振膜4形状与所述主振膜的音圈位相匹配,且可采用其它质轻且刚性好的材质制成的平面振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6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