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溶液制取装置及花草茶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676.X | 申请日: | 200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51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姚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林林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A47B3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瑶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液 制取 装置 花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溶液的制取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可以替代传统“煮”方式的从固体材料中,特别是花草中提取有效成本的溶液制取装置,花草茶机等。
背景技术
现有的从固体材料中提取和提纯有效成分并制取溶液主要采用“煮”的方法,例如煎药、煲汤等。将原材料放入水中,将其加热,在高温环境下将材料中的有效成分释放出来,并溶于水中,形成含有材料有效成分的溶液。由于煮的方式需要人工全程监测,制取的溶液因不同的人有较大的差异。此外,在煮的过程中,水长时间处于烧开状态,水中对人体有害的非挥发性物质会富集,导致制取的溶液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另外,在煮的过程中,原材料中可挥发性的有效物质会随着加热过程挥发到空气中,造成有效成分降低和浪费。
申请人在申请号为:CN03113538.2的在先中国专利申请中提出了一种液体制取方法和装置,通过蒸馏吸收、浸泡的循环处理流程实现溶液的制取。由于其对于溶液的最后提取时,采用高温蒸汽将浸泡的溶液排出材料室。此时取溶液时,如果关闭蒸汽发生器,液体容器中的溶液就会负压回流,如果不关闭蒸汽发生器,高温蒸汽从材料室排出将可能烫伤使用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该专利在溶液的最后提取环节的设计存在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出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溶液提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溶液制取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双输入阀门单元、气泵、材料室、液体容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到双输入阀门单元的一个入口,双输入阀门单元的另一个入口与气泵相连,双输入阀门单元的出口连接到材料室,材料室中存放待制取溶液的材料,材料室具有一个出口,该出口通过管道伸入液体容器的液面下方。
优选的,所述的双输入阀门单元由三通和开关阀组成,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到三通的一个入口,三通的另一个入口与气泵相连,三通的出口通过开关阀连接到材料室。
优选的,还包括调压阀,位于液体容器和材料室出口的管道之间。
优选的,还包括冷凝管,位于液体容器和材料室出口之间的管道中靠近材料室一侧。
优选的,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安装在蒸汽发生器与材料室之间的管道中,测量送到材料室的蒸汽的参数。
优选的,所述的蒸汽发生器中还包括一个用于避免蒸汽发生器干烧的水位控制器。
优选的,还包括控制板,用于控制气泵和蒸汽发生器的工作以及阀门的开关。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出了一种快速制取花草溶液的花草茶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花草茶机,包括:三通、开关阀、气泵、材料室、液体容器、控制板;所述三通的一个入口为蒸汽输入口,三通的另一个入口与气泵相连,三通的出口通过开关阀连接到材料室,材料室中存放待制取溶液的花草原料,材料室的下部具有一个出口,该出口通过管道伸入液体容器的液面下方;控制板用于控制气泵的工作以及开关阀的开关。
优选的,还包括一个插拔式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蒸汽出口与三通的蒸汽输入口相连,所述蒸汽发生器电源和加热器件与控制板插接,控制板控制蒸汽发生器的工作。
优选的,还包括一个冷凝管,所述的冷凝管一端与材料室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与溶液容器的入口相连,用于冷却混合蒸汽的温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由于采用了蒸馏和浸泡交替的制取方式,可以减少液体中有害物质并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物质,减少挥发性有效物质的损失。由于采用了气泵送气的溶液提取方式,可以确保溶液被充分提取的同时不会烫伤使用者。而且通过在材料室出口接冷凝管可以进一步降低挥发性有效物质在液体容器中被挥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溶液制取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花草茶机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溶液制取装置和申请人的在先专利在制取原理上基本相同,但在最后溶液的提取环节本实用新型材料气泵送气推送溶液排出的方式,更加科学和安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林林,未经姚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6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