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608.5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3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曹大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2 | 分类号: | H01R13/72;H02J7/00;H05K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5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导线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充电器常带有长长的充电导线,在充电前后,用户收拾充电导线不方便,任其杂乱的放置,不美观且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其充电导线不占用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具有壳体、充电电路、充电导线、充电接头及插头,所述充电电路位于壳体内,所述充电导线一端与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头位于充电导线的另一端,所述插头位于壳体上;于壳体上设有供充电导线插入充电器内部的出口;其中,所述充电器上设有在充电前后收容充电导线的存线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的充电导线在充电时从充电器内部拉出,充完电后,收入充电器上的存线空间内,不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卷绕筒与充电导线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充电器具有壳体1、充电电路、充电导线3、充电接头30及插头12,其中,充电电路位于壳体1内,充电导线的一端与充电电路电连接,充电接头位于充电导线的另一端,插头12可翻折地安装在壳体1外部。
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一存线空间(图中未示出),于所述存线空间内设有卷绕筒2,充电导线3缠绕在卷绕筒2上。壳体1上设有出口10,充电导线3与充电电路电连接的一端固定在卷绕筒2上。充电接头30置于出口10外,并且于充电接头30与充电导线3之间设有一固定头32,以防止充电接头30进入存线空间内。于卷绕筒2的一侧安装一盒体20,所述盒体20内设有螺旋弹簧(图中未示出),螺旋弹簧卷绕时可带动卷绕筒2及盒体20旋转。盒体20外设有一止动件22,所述止动件22在自然状态下与盒体20接触,其接触部位的摩擦力可防止盒体20转动。于壳体1上设有卷绕开关11,所述卷绕开关11与止动件22之间设有一连杆24,所述连杆24枢接于充电器内部,并于其枢接处设有一扭簧(图中未示出)。需要充电时,按压卷绕开关11,使扭簧变形,使止动件22向上移动而远离盒体20,向壳体1外拉出充电导线3,可使螺旋弹簧发生弹性变形;松开卷绕开关11,扭簧产生的弹力将止动件22复位,使得止动件22向下移动与盒体20相接触,可阻止盒体20转动,因此,这时充电导线3不会缩回壳体1内。充电完毕后,可再次按压卷绕开关11,直到固定头32挡置于出口10处时,松开卷绕开关11,上此过程中,螺旋弹簧可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使盒体20及卷绕筒2转动,从而可将充电导线3自动进入壳体1内部,而缠绕在卷绕筒2上。
所述充电导线3可为扁平线,这样,充电导线3可象卷尺的刚尺一样的缠绕方式缠绕在卷绕筒2上。
本实用新型带充电导线的充电器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MP3/MP4等数码产品上。
上述充电器不改变充电器空间,在充电时,将充电导线3从充电器内部拉出,充完电后,将充电导线3收回充电器内部,不占用空间,容易收拾。
上述充电导线3是通过自动卷绕的方式被放入存线空间内的,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将充电导线3放置于存空间内,例如,采用手动的方式将充电导线3放入存线空间内;或者在存线空间内设卷线筒,将充电导线3缠绕在卷线筒上,充完电后,采用手动的方式将充电导线3通过卷线筒2卷入存线空间内等;所述螺旋弹簧也可直接设在卷线筒2上,而不设盒体20,由螺旋弹簧释放弹力带动卷线筒转动;所述存线空间也可设在壳体1表面上,由壳体1的表面向下凹陷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6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孔检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车远程信息传输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