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型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测定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1976.X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6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林;刘肃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国林;刘肃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食用菌 荧光 增白剂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定仪,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型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测定仪。
背景技术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在人体内蓄积,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如果接触过量,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它重要器官,就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危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部分食用菌加工商为了使食用菌增白、护色,延长货架期,在销售前违法使用荧光增白剂或含有该成分的保鲜剂,造成浸染污染。此外,某些食用菌(如白灵菇),由于所用包装纸是增白剂处理过的,造成沾染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准确地检测出食用菌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的智能型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测定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测定仪外壳,特征是在测定仪外壳内的上方有数码相机,在测定仪外壳内有二面反射镜和灯管罩,在测定仪外壳内的下方有检测台,在灯管罩内有紫外荧光灯管和日光灯管。
荧光增白剂增白作用是利用化学上的补色原理,使泛黄物质经荧光增白剂处理后,不仅能反射可见光(赤、橙、黄、绿、青、蓝、紫),还能吸收可见光以外的紫外线,并将它转变为具有蓝紫色的可见光反射出来,从而抵消了物质原有的黄色,使其变得洁白悦目。由于荧光增白的物质基础是紫外线,而日常生活中光源中很少产生紫外线,故而其在日光下的白度较之灯光下的白。荧光增白剂中的荧光物质在本仪器的紫外荧光灯管的照射下,受激发生成出第一激发单重态的电子,当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至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发射出荧光,此光可在暗处观察到,由于荧光增白剂有很多种类,如果只是使用能发出波长为365nm的紫外荧光灯管作为检测灯管,会有部分含有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茵不能被有效检出,但如果同时使用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和波长为254nm的紫外光照射待检物,就能有效检出绝大部分含有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茵。但波长为254nm的紫外光对人体有伤害,固本实用新型设计有测定仪外壳和数码相机,避免人眼直接观察到254nm的紫外光。本实用新型设计有二种紫外荧光灯管,当将需检测的食用菌处理干净后和无污染的对照食用菌样品同时放在检测台上,将检测台推入测定仪外壳内通电后先只打开本实用新型的日光灯管电源开关并用相机拍照,再关上日光灯管电源开关并打开本实用新型的二种紫外荧光灯管电源开关同时用相机拍照,通过对比被测食品与无污染的对照食用菌样品在本实用新型不同光照下的照片的颜色变化,就可判断被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本实用新型结构具有简单便以携带并可以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速测仪主架1,特征是在速测仪主架1的下方有检测台4,在速测仪主架的上方有灯管罩2,在灯管罩2内有紫外荧光灯管3。
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紫外荧光灯管3,当将需检测的食品处理干净后放在检测台4上,通电后打开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开关,灯管罩2内的紫外荧光灯管3发光,通过被测食品在本实用新型光照下是否可看到荧光,就可判断被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国林;刘肃,未经唐国林;刘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9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抽真空用阀门
- 下一篇:一种新型节能换热压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