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网状汽车安全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3712.8 | 申请日: | 200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1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万鑫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汽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R22/14 | 分类号: | B60R22/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强 |
地址: | 400039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状 汽车 安全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的乘员约束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该约束系统的网状结构可以提供稳定、均匀的作用力,有效地降低乘员胸部的加速度和变形量,提供乘员安全性。
背景技术
安全带是将乘员的身体约束在座椅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使伤亡减到最低程度的安全装置。对乘员保护的原理是:当碰撞事故发生时,安全带在人体作用下产生位移,锁止机构开始工作,安全带被锁紧,而不能自由的从卷收器中抽出,从而将乘员束缚在座椅上,避免乘员身体冲出座椅与车内饰件发生二次碰撞,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椅。
安全带的基本结构均由织带、卷收器、带扣和长度调整机构组成。织带是安全带的本体,是由一种化学纤维编制而成的带子,宽度一般在48mm左右,厚度一般为1.1~1.2mm,目前的安全带大多是由聚酯纤维制成的。卷收器是用于收卷、存储部分或全部织带,并在增加某些机构(可使佩戴者不必随时调节织带长度)后起到特定作用的装置。当汽车正常行驶时,卷收器借助卷簧的作用,既能使织带随使用者的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又不会使织带松弛。但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织带固定在某一位置,并承受使用者身体加给织带的载荷。带扣是既能把乘员约束在安全带内,又能快速解脱的连接装置,其功用是用以接合或脱开安全带。
现在普遍使用的安全带包括两点式安全带、三点式安全带和全背式安全带。两点式安全带分为腰带和肩带两种。腰带是织带从乘员要的两侧挂到腹部,优点是使用方便,容易让乘员在事故发生后逃离到车外。缺点是腹部负荷大,在撞车时,上身容易倾斜,前座乘员头部容易碰到仪表板和挡风玻璃。肩带式又称斜挂式安全带,织带经乘员胸前斜挂在肩部,可防止乘员上体的过度前倾,由于在撞车时乘员受力不均匀,下体容易先行挤出,若安装不当,身体会从带中脱出或头部被撞。全背式安全带又称马夹式安全带,是在两点式腰带上再连两条肩带组合而成,其保护效果较好,防护较为完善,但使用不便,一般仅用于特殊用途车或赛车上。现在最通用的安全带为三点式安全带,是将两点式腰带和肩带合而为一的复合式,兼有两点式腰带和肩带的长处,对乘员保护效果良好,实用性高。但是其缺点是佩戴安全带的乘员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乘员向前移动,由于织带直接与乘员胸部和腿部相接触,其线性特性使乘员受的约束力几乎直线增大,过大的胸部压力可能会造成致命伤害。而对于小身材乘员,则极有可能发生“下潜”的现象,造成腹部、颈部和肩部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采用网状安全带结构,能有效平均分摊掉撞击时的力道,使其作用于人体胸腹部的力量较为均衡,减少压迫力的一种网状汽车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技术方案是,包括有A固定杆上部有肩织带的A上卷收器、中部有中间织带的A卷收器、下部有胯织带的A下卷收器,B固定杆上部有肩织带的B上卷收器、中部有中间织带的B中卷收器、下部有胯织带的B下卷收器,以及带扣和锁舌,其A上卷收器的肩织带的头端、A中卷收器的中间织带的头端、A下卷收器的胯织带的头端,分别穿过带扣的连接板板上三个长孔后卷曲与自身织带用线缝制连接,B上卷收器的肩织带的头端、B中卷收器的中间织带的头端、B下卷收器的胯织带的头端,分别穿过锁舌的连接板板上三个长孔后卷曲与自身织带用线缝制连接。
使用时,拉动左侧带扣和右侧锁舌,带动六根安全织带伸出卷收器,将锁舌插入带扣锁止。正常锁止后,即可开始行驶。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织带随着人体的轻微晃动而从卷收器中拉出或卷入。当发生危险情况时, 汽车速度迅速降低,而乘员躯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引起织带拉出速度发生变化,超过一定限值后,卷收器内的棘轮机构被锁住,心轴停止转动,织带被锁在此位置不能被拉出。随着上体继续前倾,织带被拉长,网状结构提供作用在人体胸、腹、胯部的束缚力均匀增大,从而使人体束缚在座椅上。事故发生后,按动带扣上的按钮,则锁舌迅速从带扣中脱出,乘员可尽快解脱安全带,逃离汽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汽车研究所,未经重庆汽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37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接续管
- 下一篇:汽车轮胎保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