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流量油气多次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4241.2 | 申请日: | 200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50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阎谨;刘渝艰 | 申请(专利权)人: | 阎谨;刘渝艰 |
主分类号: | F01M11/08 | 分类号: | F01M1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强 |
地址: | 400050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油气 多次 分离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曲轴箱废气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小流量油气多次分离器。
二、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运转中,活塞与气缸之间缝隙,渗漏出大量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含碳微粒等物,与曲轴工作时产生的油雾混合一起排入大气,既浪费能源,又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在专利申请号为200620110285.5,公开了“一种油气多次分离器”专利技术,存在着有分离筒衬管,对小流量摩托车来说阻力稍大的不足。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多次分离、过滤的小流量油气多次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带进气管的下外壳上端的内螺纹,与带出气管的上外壳下端的外螺纹啮合,下外壳的壳内装配有多孔分离筒,多孔分离筒的上端面有多孔分离板,多孔分离板的上端面放置有絮状分离网,其多孔分离筒筒内填充有絮状分离网。
本实用新型,下外壳的上端圆槽内与上外壳的下端面之间有O型密封圈。
使用本实用型时,将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废气出口与下外壳的下端进气管连通,上外壳的上端出气管与空气滤清器连通。当曲轴箱废气和油雾流入到下外壳的进气管,借助于排出冲力,直冲向絮状分离网,被阻挡一部分油雾,机油借自身重力返回曲轴箱内,而余下油雾和废气,继续通过进入多孔分离筒,在多孔分离筒作用下,又使油雾进行分离,而余下的油雾和废气依次通过絮状分离网、多孔分离板、絮状分离网,使得油雾多次受到过滤分离,使分离出来的机油返回曲轴箱箱内,而分离的废气从上外壳的出气管进入空气滤清器内,再进入发动机再燃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制作装配方便,分离效率高,原始阻力小,经久耐用,适用于小流量等特点。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外壳2-絮状分离网3-多孔分离筒4-上外壳5-O型密封圈6-多孔分离板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包括有带进气管的下外壳1上端的内螺纹,与带出气管的上外壳4下端的外螺纹啮合,下外壳1的壳内装配有多孔分离筒3,多孔分离筒3的上端面有多孔分离板6,多孔分离板6的上端面放置有絮状分离网2,其多孔分离筒3筒内填充有絮状分离网2。下外壳1的上端圆槽内与上外壳4的下端面之间有O型密封圈5。
多孔分离筒3和多孔分离板4可以采用聚烯烃材料制成。絮状分离网2可以采用金属丝,或塑料丝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阎谨;刘渝艰,未经阎谨;刘渝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42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气管插管引导管芯
- 下一篇:污水中的油沙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