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油轴承盖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6036.X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8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田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C3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07***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油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式传动密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泵送作用,把沿泄漏间隙泄漏的介质推赶出去,减小油压,以实现密封的防漏油轴承盖。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汽车传动装置的密封均采用旋转轴油封来实现。为了减少渗漏油现象,一般在变速箱、传动轴的输出端装配两件油封,即双油封。双油封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油封渗漏现象,但增加了产品的成本。旋转轴油封的密封效果与油封的结构、材质、加工工艺以及与其相配合轴的光洁度、硬度、轴端倒角结构和压装工艺有关。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旋转轴油封的密封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是,随着汽车传动轴转速提高,承载能力的增大,油温以及工作环境温度的升高,对旋转轴密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降低生产成本。传统的密封方式、密封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密封效果好的防漏油轴承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漏油轴承盖,包括盖体1和设置在盖体1一端的油封2,其特征在于:位于油封2的前端沿盖体1的内壁设置有左旋的回油线3,所述回油线3与设置在盖体1上的回油槽5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技术先进,成本低廉;
(2)由于采用回油线技术,当变速箱输出轴、传动轴高速旋转产生振动,传动轴存在跳动,使得和油封配合的轴与油封产生间隙,或者油封磨损后与传动轴因跳动产生间隙时,聚积在油封2的刃口处的大量润滑油顺着回油线流到回油槽被泵送到变速箱体里面,使油封2的刃口处的润滑油不至于流入到油封后端,形成渗漏油现象;
(3)只需装配一个油封就足以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回油线3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回油线3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回油线3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回油线3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盖体1和设置在盖体1一端的油封2,位于油封2的前端沿盖体1的内壁设置有左旋的回油线3,所述回油线3与设置在盖体1上的回油槽5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回油线3的截面为三角形;如图3所示,所述回油线3的截面为锯齿形;如图4所示,所述回油线3的截面为梯形;如图5所示,所述回油线3的截面为方形。
本实用新型防漏油轴承盖的工作原理如下: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变速器挂前进档,从后往前看,输出轴端的旋转轴6为逆时针旋转。由于变速箱内的齿轮高速旋转,使飞溅起来的润滑油积聚到油封2前端的旋转轴6上。在此状况下,少量的润滑油对油封2起到润滑作用,但大量的润滑油会对油封2的刃口产生油压,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泄漏。随着旋转轴6的高速旋转,油封2的刃口前方大量的润滑油随着左旋的回油线3被泵送出来,即所谓的“泵送原理”。润滑油沿着回油线3流到轴承盖上的回油槽5里,最后流回油封前端的变速箱里。在油封2的刃口处始终保持很少量的润滑油润滑油封。这样,即使旋转轴6有剧烈的跳动,油封2和旋转轴6产生间隙,或者油封2被磨损,也不会有润滑油渗漏到油封2的外面去。当变速器挂倒档时,从后往前看,输出端的旋转轴6顺时针旋转。由于倒车速度慢、时间短,顺着回油线3流到或飞溅到油封2刃口处的润滑油非常少,旋转轴6也不会有剧烈的跳动,即使有一定量的润滑油聚集在油封2的刃口处,也不会形成油压,油封2的刃口会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阻止润滑油渗漏到油封外面去。倒完车后,挂前进档,输出端旋转轴6逆时针旋转,轴承盖上回油线3里面的润滑油又被泵送出来,顺着回油线3流进回油槽5,最后流入变速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60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